【解说】今年35岁的杨程锦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务弄村的村民。由于从小就酷爱美术,杨程锦喜欢将自己的艺术审美赋予到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从第一次接触到根雕,杨程锦便一发不可,开始了一段“化为神奇”的创作之。 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侗族的根雕师,探访其追梦故事,一块树根的。
【解说】走进杨程锦工作室,各个角落里堆满了杨程锦去大山深处“淘”回来的树根,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类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为了让记者一睹根雕技艺,杨程锦拿上手边的电锯,开始精心给树根做起了“打扮”,只见一块普普通通的树根,在杨程锦的手下慢慢发生了变化。
本身它在我脑子里就有这个印象了,再用简笔画把它大致的外形画出来,就可以打初胚了,要把没得用的料全部切掉,把轮廓打出来,这一步弄错了,整块(树根)就没用了。
【解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2年,杨程锦初中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毕业后,外出到广东一家家具厂务工。为了让自己的根雕技艺更加精湛,杨程锦辞去工作,福建莆田的根雕师傅,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杨程锦熟练掌握了根雕从设计、雕琢、修饰,到打磨、抛光、上蜡等一系列工序。从最初的打杂小工,到正式学习雕刻,杨程锦永远是最后一个休息的人。用杨程锦的话来说,要想学到精髓,过程少不了。
根雕它一看就像一个人一样 ,前前后后、上下全部都要考虑,五官比例、神态各方面的姿势 ,脚(和)手动态全部要(考虑),全部要重新开始学 。搞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再累我都要下去 ,一直到现在 。(苦累到什么程度?)手拿筷子拿不动那种,全部肿完了两只手 ,(就是一直在用刀?)一直在用刀, (手部)全部肿完 ,拿筷子早起起来和晚上去吃饭手全是发抖的。
【解说】2014年,杨程锦信心满满地返乡创业。可好景不长,一场自然灾害让杨程锦所有根雕原材料和工艺品荡然。为了坚守根雕手艺,杨程锦再次外出到广东寻求发展,经过两年多的打拼,杨程锦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根雕工厂和3间根雕销售店。2018年,杨程锦选择再次返乡创业。与4年前的想法不一样,在杨程锦看来,根雕不是简简单单的造型改变,而是要让根雕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从此,杨程锦在创作中加入了当地的侗族元素,将侗族已消逝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与行歌坐月等传统习俗,留存在根雕作品中。
唱歌、踩歌堂、跳舞的(内容),还有生活(场景)上山去砍柴,背一个背篓去打猪菜这种民族文化。像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这种桥,小木桥(和)水,我最满意的就是这种,这种文化特色我想慢慢的体现在(根雕中) ,多雕几件我们这边的文化特色作品出来。
【解说】由于根雕技艺精湛,杨程锦迅速远近闻名,根雕产品的销量逐渐增多,远销海外。面对蒸蒸日上的这份根雕事业,杨程锦告诉记者,他依旧会保持初心,把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根雕事业中。
现在稀缺的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根雕 ,把我们这种侗族和苗族这个文化 ,以前的那种自然的,已经没有的生活习性、风俗、民俗,还有农耕文化,我想让它在根雕 ,把它雕刻出来,让别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