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的雕琢工艺以及常用手法

※发布时间:2019-10-6 16:53: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明代玉器中的装饰器多见镂空、钻孔等手法琢饰图纹,而且层次较多,花下压花,枝下有枝。所谓“花下压花”就是在平面片状的玉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图案,并能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而“枝下有枝”就是一种立体的镂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块体内部的造型,在柱心内部也雕出同表层图案相关的景物,与清代的镂雕纹注重表层图案有所区别。有些花片呈片状圆形,分三层镂雕,每层四片花瓣,每片花瓣上有较深的掏膛,花片掏得较薄,并有卷叶修饰。这种深掏膛的工艺尤其对于佩饰很重要,第一是为了减轻佩饰的重量,佩戴后不会因重量而使衣服变形;其次可使玉质花瓣呈透明状,加强花瓣的质感。花瓣都是顺向叠压,花瓣表面打磨出高光,玻璃感很强,行业里有一句口头语:“挖膛深,抛光亮”指得就是明代的玉花佩而言。

  在明代玉器的各种雕琢技法中,打洼是一种明显带有创新色彩的新工艺,我们通常认为明代的打磨技术最可称道,其实这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打洼技术的肯定。打洼,就是将平面通过磨削手段,雕制成“凹”形,姓名缘分测试小游戏用来配合整体的纹饰设计需要。具有打洼工艺的玉雕在断代上首先应考虑明代或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因为在明以前的各个时期极少出现这种做法的个例,而清代的初期虽仍有这种做法,但为时较短,至清中期以后,也就不复再见这种T艺出现了。打洼工艺的,一般多见于花片上的叶片或者装饰纹,比较常见的是这种打磨成小碟状的装饰纹围在饰品主题图案的外圈,形成连珠纹饰边,这种打磨成碟状的凹面光滑,玻璃质感强,鉴定特征比较突出。

  在明代的玉器中,也有光素无纹的素器,任何不具备高级磨光技术的朝代,都不会设计制作出这种样式的玉器来。明代的打洼技术是很独特的,它需要有相应材质的玉料作为技术支持,我们知道,在可用的玉材中,只有和田玉的硬度最高,具有形成突出打磨效果的可能,所以,凡是具有明代打洼效果的玉器,即使是仿品,仿制者也付出了相当的制作与材料上的成本,同样适于收藏。

  明代的打磨工艺反映在平面的浅浮雕上,常见的一种工艺是整体打磨,使玉器的整体雕琢面降低,目的是将玉表面刀痕的锐角去掉,使锋利的边线变得。这种做法在扁平式玉器的表面有时会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经过了这种意在润化刀痕的打磨工序,虽然降低了刀痕的刃觉,却在客观上使原来的设计改变了雕制形状,许多的走刀变得因互无关联而显得,那些发生在主题图案上的细碎刀痕既奇怪又多余,这种雕琢工艺的实施,代表着明代同类玉器的一种特点。

  在明代玉器精微光丽的外表下面,如果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密布的小凹坑,明显是打磨前表面处理工艺的不到位,这种凹坑仅依靠最后的磨光处理是不能完全消除的,这属于“粗大明”玉器的工艺瑕庇。明代玉器在打磨精微的下面,存在着许多粗粝的工艺表现:刀痕的粗砺是一方面,阳起线条的不规范也是一方面;在转角处或细部处理上较为粗粝是一方面,平面下的凹坑又是一方面。这些雕制工艺水平的瑕疵往往是隐性的,不仔细观察不易被发现。

  如果从鉴定特征的视角来看,一件玉器,只有在不同程度上占有这些工艺瑕疵的一部分,才能被认为具有明代治玉的可能。

  

关键词:明代玉石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