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林天然形鼻烟壶,高7厘米,最大腹径4.5厘米。鼻烟壶为天然形,顶上有一小孔为口,中空,底为矮圈足。其上雕群峰山石,在山间有猛、螭虎、豺狼等,山顶有灵芝。玉材精良,质地细腻,带斑皮。其布局构思随意,浮雕山石突兀丛立,群兽出没。青白色玉间有片片褐红色,如雨过天晴,云雾缭绕,山间又如浸润在蒙蒙山雨中,沉沉浓绿,水气弥漫,苍茫幽秀,借玉的色泽犹如有意加彩,自然生动,意趣无穷,可谓巧夺天工。(图23)
缠丝玛瑙鼻烟壶,高5.2厘米,最大腹径4厘米。直口,短颈,扁腹体,上腹宽,下收,椭圆形圈足。通体未雕刻纹饰,表面为玛瑙本色,有褐、白、红等深浅不同色,缠丝状纹饰,质坚硬温润。(图24)
玉持莲童子,高3.5厘米,宽2.5厘米。童子着窄袖圆领长袍,地上,侧首仰视,双手持荷花茎,将荷花背在身后,似在池旁戏玩观赏。童子头为白色,身为黄褐色,利用玉色的不同,巧刻童子,面庞圆润、天线)
玉雕童子是玉雕文化趋向化后出现的,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寓意吉祥,多子多福。它由宋代开始,品较为丰富,清代玉童中有立、匐、蹲、跪等各种造型,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加以变化形成本朝特征。清代玉雕童子,头较大,前额宽阔,后脑圆深,发式以双髻者为多,也有平直短发,桃形发和分发少见,面部写实,眼眶周围剔雕,突出眼睛,上眼睑明显高出,眉鼻相连,鼻梁较高,蒜头形鼻,多数嘴角上翘,作张口微笑,耳贴于面颊两侧,上身着宽大束腰长袍,也有短衣,下着宽松长裤。一般雕刻工精细致,技法多变,不露刀痕和棱角,光润。装饰题材也多,除了持莲荷外,还有多种形式,或双手持物,或爬在葫芦上等,与宋、明时期的玉童子面相衣着及雕工技艺不同。
玉双兽纹文带,长6.7厘米,宽2.1厘米。又称玉王遂或玉王彘,仿汉代器。正面为长方形,微弧形凸起,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穿孔。面浅浮雕变形双兽戏水,水波纹简练。从纹饰看,在汉代未见过此纹饰,纹饰与造型具有清代特征,在处理手法上表面光洁度很好,属清代风格。而文带是汉代剑鞘上的装饰品,在明清时期成为一般佩饰品。质白玉间有淡褐色。(图27)
兽面纹玉剑鞘末饰,宽4.2厘米,最长处5.2厘米。又称玉珌,呈梯形,上底呈长椭圆形,平面,上有三孔,下底为锐角棱形,两面各刻饕餮纹,即兽面,为仿汉代器,黄褐色玉。从造型看,属于战国与秦汉时期剑鞘末饰器,但是的兽面纹与汉时期兽面纹饰的造型与艺术风格不同。(图28)
螭纹玉剑首,长4.6厘米,上宽3.2厘米,下宽2.6厘米。梯形,两面各凸雕凤鸟与螭龙纹,两侧各有三牙,中有一道槽,该器的螭纹在汉代的玉雕上流行,以后历代玉器上常出现这种动物纹饰。从此器纹饰看,应属清代仿汉玉剑首。白玉。(图29)
玉鸡心佩饰,直径5.2厘米。又称蝶佩。近圆鸡心形,中有圆孔。其面上雕刻一对螭虎,云雾缭绕,云间爬行,身体部分被云遮盖。在商代时蝶是射箭扣弦器,其筒形顶部为抹坡状的扳指,以后演变为装饰品,即变成扁平形以便佩戴。到战国时期为鸡心形,其下垂部分即由原来抹坡的顶部演变而来。汉代鸡心为扁平形,左右镂雕出廓螭、鸟、流云等,当时流行。这种形制一直延到明清时代,在清代鸡心形也有的演变为椭圆或圆形,在其上雕螭、鸟等动物。(图30)
宋代以后的玉器饰件,特别是明清时期,断代不甚清楚,往往将不同时期混为一团。如较常见的玉带钩、玉人、仿古器等。从雕刻手法看,北宋镂雕加深具有立体感,纹饰深雕凹下,翻转叠压,相互交搭。例如雕刻的花瓣和枝叶互相叠压,出入穿插,深凹的叶面再刻叶脉,前后掩映,翻卷自如。随后深雕变浅琢,镂雕叠压改变,到了明代晚期仅分两层,一层为主题纹饰,另一层为底纹,互相也不叠压。打凹技法到明代变浅,到清代多不采用,改用单层。明代中晚期多用阴纹雕刻纹饰, 阳纹极浅,细腻匀净,无凹凸明显变化,追求文静。
清代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猴背上又一猴为“辈辈封侯”,雕一只鱼意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为“三羊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清代仿古玉的品种多种多样,其用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上述剑饰、鸡心饰佩等仿汉代器外,还有璧、璜、蝉、块、佩饰等,的纹饰似古代纹样,却带有本朝特征,有的纹样全是本朝的。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不仅是为了满足玉器品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合人们崇古的心理。清代宫廷提倡复古器,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这时的民间同样流行,从礼器到各种装饰品, 均有玉仿制品,从而促进仿古玉器的发展。但是民间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将伪品做得与真品相似。《玉纪补》记载民间玉器乍伪法很多,有火烧,沁、煮沁、卤提、里入地下等,上述介绍的就是清仿汉代五剑饰与鸡心佩。若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与汉代的差别,首先没有汉代古拙感, 带有近代雕刻玉的特征,例如螭纹不是较大幅度的“S”形弯曲状,四肢力感不足,没有前伏后蹬的神采飞扬气势。细部也有差异,五官不同,总之汉代的螭纹是一种健壮、饱满、豪放的气质,流畅自如,潇洒。汉代雕刻的特征正如明代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勾,碾法婉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游丝毛雕阴刻线是汉代玉器显著的特征。清代仿品,从造型、纹饰与刀法均不同,带有明显隽秀、温和的清代特征。如玉文带背面的方孔能明显看到铊痕迹,不是汉代先用钻打小孔,再用线锯锯成长方形穿孔,并留锯直道痕迹。剑首饰上的三孔,也不似汉代中间孔大,两侧斜直孔与中间大孔相通,用于在剑首端起固定作用,而清代器三孔中两侧与中间孔不通,仅仅是“样子”。总之,这时出现的仿古玉器已化,成为人们的使用品或装饰品。
的清代玉器,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清代早期玉器较少,这与当时的国情有关,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玉器生产得到恢复,其特征表现在玉表面的光泽比明代的光亮,但不同于清乾隆以后的蜡质光泽。雕刻纹饰工细圆润,没有明代古拙、奔放,也没有清乾隆以后险峻露峰的特征。乾隆及嘉庆时期,玉器生产数量大,雕刻受当时工艺的影响。以青玉、碧玉为主,白玉次之,玉表面有蜡质感。纹饰分阴刻、浅浮雕、高浮雕等。高浮雕层次多,立体感强,雕刻的山水可分远景、中景与近景,形成不同的画面,纹饰见棱见角,突出明显。清代晚期,玉雕纹饰繁缛,显得零乱。仿古器的纹饰呈现,带有本朝特征,没有古拙感,缺乏浑厚的气势,线条柔软纤细。总之清代的玉器在全面继承历代雕刻技艺基础上,同时吸收当时绘画、瓷器、漆雕、竹刻等工艺,又有发展,玉器上的图案与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构思布局、气韵一样。动物立体雕取材广泛,雕刻精细,对于一个飞鸟来说,根根羽毛清清可数,玉的表面处理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随着社会的衰落,玉雕工艺也走下坡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