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玉雕童子佩鉴赏

※发布时间:2017/8/16 21:33: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元代执荷童子,荷叶在童子脑后,莲梗横卧于左肩上,这与宋代荷莲居于头上或置于身体一侧及明代将荷叶垂于后背的作风均有不同。元代玉雕童子头顶有凸起的发髻,与宋代好用桃形发式内填细密阴刻线不同,耳朵做成凸块与宋代耳朵以减地隐起作环状也不同。元代玉雕童子外服长袖对襟衫,少有纹饰,与宋代大多穿短袖对襟衫或马甲并喜好用米字纹、雪花纹作纹饰不同。

  国人玉八千年不改,崇玉、爱玉、赏玉、藏玉、佩玉,都源于玉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社会的含义。人们以为,玉能辟邪除崇,和顺运气,延年益寿。佩玉能消灾纳福,佩玉童子能求得子嗣,玉赋予了上的支撑,这种力量既有来自自身形成的心理效应,也有来自佩玉而导致的生理效果。研究玉者就玉的题饿材、形制、纹饰、沁色、工艺,乃至一块玉、一条线都有详尽的释义。玉雕童子属佩玉,历代的特点不同,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

  童子题材的玉器唐代已经出现,但仅见文献讲述,实物尚难确定。宋代玉雕童子是由婴戏图衍变而成独婴玉雕,头束丫髻,面嬉笑,身着短褐,双腿交叉似漫步,为了便于雕琢,多将荷叶改成小巧的荷花且大多扛于肩后,因多系玉工的即兴制作,固无定制,衣着打扮亦多随意,雕工也不复杂,所见雷同极少,惟所琢均为男童。为以后玉雕童子的发展奠定了设计的规范。

  宋玉雕童子头顶多梳短发,分向左右两侧及脑后,露出宽大的脑门,也有头顶只留一小撮短发的,形如鸡心,既可留在脑门心,也可留在一侧,发用细密阴刻线条,雕刻有力,粗细得当。可以归纳出头部的几点特征:头型短而宽,以表现年幼,开脸略有凹凸变化,短脖,颈部以粗而略呈一面坡的弧线阴线界出,头部后脑突出。

  童子五官开脸均以宽阴刻线勾出五官轮廓,以平凸效果突出立体感,人面简洁,表情沉静,眉用细阴线刻成,长短不一,长眉毛细长并与鼻相连,短者呈八字状,或眉如弯月,眼如枣核,眼睛上下各用一刀,鼻子雕法简单,直鼻、楔形鼻或凸鼻头,双耳如玦,耳靠近脸部位于眼梢边上,小口,上下嘴唇间有一阴刻线,口不超过鼻翼,鼻正口小,称“樱桃小口”,鼻侧两条阴线从眼角至口角圆转自如,一气呵成。

  童子服饰处理上常穿对襟衣、马甲或交领、圆领短衣,窄袖,百分之八十有纹饰,衣有十字纹,线条刻画较密集细软,或出现斜方格纹、米字纹、水字纹作点缀。雕工一刀直切,肘弯处有柔和纤细的阴刻衣褶,挺秀有力,又有阴刻的衣纹粗宽,转折流利,收放自如,刻画精炼严谨。四肢呈筒状,一般裤腿较肥大,褶极简练,刀工或为短粗直线或为长曲线,手似半握拳,腕常戴手镯。童子执荷多为四出式荷叶,荷叶边缘如齿,叶脉细而长少分叉,中间内卷,荷花高过头,荷叶较多,荷枝多用钻孔法镂雕,花芯较大,有的刻有莲蓬,花瓣上刻有阴线脉。

  明代玉雕童子造型上早期基本承袭了宋元遗风,同时也有新的发展创新,因出土发掘资料较少,而的又多混于宋、元、清代中,鉴别存在一定难度。发式有杂乱的,有一撮的,也有两撮的,以桃形为主,上有两撮分发或留发髻,但面积较小,最突出的是发丝的线条粗短稀疏,仅刻数刀。五官多以阴线表示,在开脸上,鼻眼周围阴刻压地,使得颧骨凸出,双眼琮为椭圆环,鼻子上窄下宽,呈蒜头状,个别作品鼻部隆起,头与颈之间以横向的弧线分界,以两肩向下的角形阴线界出,头部额头与鼻相连,为T形或Y形突起,眼部为环形开脸,面颊或在环形内外,下颌尖而长,脖与身体由斜阴线断开。

  橄榄形眼,眼中一条细横线,不刻眼珠,大而无神,又有一字眼,用简单一条细线表示双眼,眉毛均用阴刻。嘴带下弦月,似微笑状,小口,与鼻翼同宽。衣褶简练,且以直线表示,少量的弧形衣纹,也似以短线连接而成,衣服上偶尔出现米字纹,及网状纹内米字纹,也似玉工随手勾勒,非似纹饰,制作不精,服饰中有肚兜外面穿对襟开衫和肥裤装束,交领圆领衫袍服增多,有穿斜襟短衣者,衣褶纹沟明显,常用波折纹及斜线纹,腰间束带和扎蝴蝶结,成为新的时尚。童子执荷大多在背后,部分荷叶翻卷,荷花呈莲蓬状。

  清代玉雕童子受时代人物玉雕的影响较大,刻划与设计都在较写实的中,无论是动作塑造还是描写人物的神态都体现着雕制的精谨与设计的微妙。

  玉童子神态真实自然,身体较前更加短小丰满,头大脸胖,笑容满面。童子常作嬉戏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骑马、击鼓、捧瓶、耍猴、卧状、爬行、蹲跪多种形态,人物雕刻细腻精致,具有灵动感。深刻、浅刻、镂雕、减地、压磨多种技法兼施,灵活多变,光润细腻,每一个角度或一个转折,一根线条都经过仔细琢磨,少露刀痕和棱角,时代特点显著。

  童子发式以双髻者为多,亦有平直短发,发丝排列有序,根根可数。头型较大,前额宽阔,后脑圆浑,面部写实。五置比较集中而紧凑,高低起伏,立体感强。开脸一般以鼻两边为界,上半部以两条弧形深阴线勾勒出鼻子和眉眼,下半部以括弧形深阴线留出嘴巴的,椭圆形眼中琢以阴刻弧线,显的迥然有神,或双眼眯在一起,笑容可掬。

  一般眼眶周围压磨较深,眼眶出现一条类似阴线的细纹以提高眼神,上眼睑突起,眉下及眉角和眼角不相联系,眉鼻相连,鼻梁较高,鼻子有蒜形、圆形、钩形、方形多种,嘴唇上下分明,大多嘴角上翘,似张口微笑,或嘴呈宽而阔的下弦月。因为使用了从鼻翼两侧入刀的斜刀法,鼻子的侧端形成坡状,砣压打磨光滑,使得鼻子嘴巴颧骨非常突出,嘴唇也用斜刀法切削,上下唇分开较大,鼻子直立,大耳贴于面颊两侧,耳翼耳蜗以直线或斜线勾划。

  童子服饰以宽衣大袖居多,主要部位的阴刻褶皱又粗又明显,阴线边缘经过加工推磨,某些部分如衣襟的宽边、下衣或裤脚的边沿、袖口、腰带及背后的结等都为较明显的阳纹,使衣服凸出轮廓层次分明,衣服纹理少而简单,深刀雕刻,穿兜肚者不多。童子执荷,荷花镂空,立体感强,其梗多呈圆棍状。

  玉雕童子年代界定不易,分析比较才是断代鉴别的根本。因为一件之上往往见不到一个时代完全具备的所有特征。品中往往有时代特征交替出现的现象,模糊之处时有,难得有几件完全符合某一时代特征的器物。如清代玉雕童子情况就比较复杂,仿宋朝明代都有,通过比较各个时代的差异之处,一些特征才可初见端倪。

  元代执荷童子,荷叶在童子脑后,莲梗横卧于左肩上,这与宋代荷莲居于头上或置于身体一侧及明代将荷叶垂于后背的作风均有不同。元代玉雕童子头顶有凸起的发髻,与宋代好用桃形发式内填细密阴刻线不同,耳朵做成凸块与宋代耳朵以减地隐起作环状也不同。元代玉雕童子外服长袖对襟衫,少有纹饰,与宋代大多穿短袖对襟衫或马甲并喜好用米字纹、雪花纹作纹饰不同。

  明代玉雕童子身体往往留有充分的平面,结构常靠打磨来隐约表现,腰部稍有收缩的一点来传达,这种平面的保存使得造型整体通畅顺达,与清代通过阴刻腰带来固定不同。明代的玉雕童子对于细部的刻划较宋清两代写意,用刀风格“简、深、狠”,表现出粗疏的效果,与清代构成不同的用刀风格。

  明代执荷童子发式披发疏而粗,发丝不齐,与宋代阴刻细而密、匀称的桃形发式绝然不同,面部开脸逼真传神,摒弃了宋元时期常见的简单或呆板。荷的造型以盆形为主,已由肩降至后背且时期越晚越低,形象地说明代的“执荷”实为“背荷”。明代执荷童子的手与袖口的大小比例渐趋写实,与宋元时期手掌多被夸大表现不同。通体使用波折纹衣褶,已大多不用宋元时期的阴刻线条表示。明代玉雕童子的眼睛在眼球上横刀阴刻一直线,与宋代阴刻两条对称弧线表示上下眼睑,中间凸起即成眼珠或在橄榄形眼珠上垂直阴刻一两刀起到点睛作用不同。

  清代玉雕童子开脸立体感强,衣纹疏密适度,粗细有变化,既不像宋元那样失之简慢或失之繁密,也不像明代那样粗硬呆板,而是转折委婉,表现极有分寸。清代玉雕童子的五置比较低,多集中在脸部的三分之二处,上部三分之一处没有雕工,前额显大,使用阴刻刀法,细线勾绘出五官,头发的刻划写实,与时期五官刻线略粗,结构更近于解剖不同。清代玉雕童子的衣褶用斜刀法雕出立体的效果,与时期用斜刀但倾斜角度小得多,立体效果不强不同。近代由于雕刻手法、用工用时、用料的投入不同,质量标准不同,与清代有区别、与当代也有较大的差异。

  历代玉雕童子常被挂在帐内或贴身佩戴,以玉制执荷童子一直沿袭至今,玉雕童子的琢制文献中也难见到有关的记载,鉴别的难度往往大于一般题材的玉件。玉雕童子佩,宋得恬淡之美,明得之媚,清得生动之韵,近得写实之风,是人们的产物,也是人们的艺术创作。以上的细节描述对玉雕童子佩的认识和断代乃至辨伪就有了实际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