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 一部潮州工艺美术“活”典籍

※发布时间:2022-3-22 12:53:18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张柏芝养小鬼民居梁架的木雕花牙,祠堂屋脊的嵌瓷装潢,戏曲服饰的刺绣图案,年节祭品的剪纸花饰……这些潮州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每每令外地行家叹为观止。

  解读潮州工艺美术的前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年届九旬的艺术家杨坚平,数十年来一直为此漫漫求索。如今,位于市区文星的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已基本筹建完毕,杨坚平将丰厚的收藏和研究,别出心裁地编辑成一部“活”典籍,引领人们走进潮州非遗绮丽的世界。

  古城潮州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工艺美术体系,门类品种之齐全为世所罕见。细数目前潮州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类别占据傲人的11项。

  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3000多件藏品,涵盖了潮州八大工艺门类30多个品种。不论是大师巨匠的精品力作,抑或是散落民间的沧海遗珠,都洋溢着鲜明的“潮味”,折射出潮州传统工艺的精深。

  搞收藏、做艺术研究,是一门“烧钱”的学问,而且需要独到的眼光。杨坚平这条道,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1951年,商务印书馆潮安办事处工人出身的杨坚平,参加工人文化宫组建的美术组,被任命为组长,师从王显诏、庄华岳、郑茂熙等名家学习美术技艺,并初步确立了油画的发展方向。当时,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与潮州文化部门干部吴藏石是同窗好友,有一次,关山月到潮州写生,吴藏石让杨坚平代为陪同。写生的过程中,关山月接触到许多民间工艺,于是对杨坚平说,你学一辈子油画,最多就是跟俄罗斯画家一样,潮州民间工艺很了不起,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跟潮州比,你不如改行转业吧。

  那个年代,庵堂、的、庙祝生活,靠制作剪纸等小手工挣钱糊口。关山月杨坚平,用米跟他们交换作品,好好研究,日后自然明白个中价值。杨坚平关山月的,每月从20筒米工资中拿出一半,慢慢地换回了1000多幅剪纸作品。彼时,剪纸艺术家江根和、李木林的妙手创作,并没有什么人留意,而今成为杨坚平博物馆中的宝贝。多年以前,东莞一位收藏家出价10万元,想要收购江根和的作品《三娘挑经》,杨坚平无论如何都不肯卖。

  杨坚平最心爱的“镇馆之宝”,是一套《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以及一幅仅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双面绣猫”。将一根蚕丝劈为32根绣成的“双面绣猫”,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精微绣。而《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则堪称中国唯一的非遗刺绣完整教材。

  1959年,杨坚平任职汕头专区工艺美术研究所,1961年,他返回潮州,在大街铺巷口创办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来,广东省经委拨给20万元修建潮州工艺大楼,工程实际花费15万多元,余款被批准用于工艺美术研究和技艺整理。揣着4万多元余款,杨坚平带领一班优秀人才,历经近10年时间,整理出详细记录500款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的非遗教材。最初,这套教材由省工艺珍品馆保管,20世纪90年代体制,杨坚平以58万元高价,将它和粤绣《九龙屏》《吹箫引凤》《泰皇泰后》等原创孤品买了回来。

  “非遗,不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技艺和文化。”杨坚平说,虽然花了很多钱,但这套教材能留存下来,非常有意义。

  潮州传统工艺肇兴于唐宋,发展于明代,至清代鼎盛。许多瑰丽的传统工艺品,藏身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民居、祠堂、建筑内外,民间艺术的魅力举目可见。那极尽精美的木雕、熠熠生辉的嵌瓷、色彩斑斓的壁画,无不凝聚着非凡的匠心与智慧。

  为了调查研究潮州传统工艺,杨坚平的足迹遍及城乡各地,仅祠堂就访问过100余座。身为首次全国工艺美术普查9名专家之一,同时担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坚平得以见识不同的流派风格,与家乡传统工艺相互比对、印证。他出版的艺术论著多达39本,长期以来的治学,都以展览的形式,集纳在当前这间博物馆里。

  建筑构件、祭祀器具、装饰挂屏……潮州木雕在清代康乾年间迎来全盛,雕刻技艺日益精巧,表现形式越发丰富,尤以独具特色的金漆木雕,尽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杨坚平从各地搜罗的木雕展品中,“双凤朝牡丹”窗花、“姜太公遇文王”梁架,都是乾隆年间的建筑构件,花鸟纹饰、人物造型无不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潮州匠人擅长的镂空技法,使得作品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杨坚平指着窗花上的牡丹,介绍说:“康乾时期木雕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了牡丹花蕊纹饰。”仔细端详,果见牡丹花蕊格外粗壮,仿如喷涌而出。杨坚平曾专门前往山西乔家大院调研,那座著名宅院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宝库,其牡丹图案呈现出相同的特点。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参观杨坚平的博物馆时,对杨坚平的观点很是赞同,表示乔家大院他去过几次,宅院中的牡丹花雕刻图案,确实跟这幅窗花极为相似。

  咸丰至光绪年间,是潮州木雕又一个发展高峰。潮州人“神主牌”的神龛、椟仔,成为木雕艺术主要的载体。杨坚平博物馆里展示的3个椟仔,代表了那个时期潮州木雕的特色。

  “清末对外贸易的繁盛,促进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杨坚平说,外国一些先进的材料、技艺被引进过来,我们制作后再大量出口,文化的融合又激发了技艺的创新,使得清末的木雕产品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杨坚平告诉我们,著名美术史家陈少丰先生曾在著作《中国雕塑史》中指出,明清潮州木雕的成就,不是建筑物的装饰,而是施以神龛、馔盒、宣炉罩等神器上的装饰雕刻。因此,他一直注重潮州木雕神器的收藏、研究和设计,希望将老祖遗留下来技艺发扬光大。

  潮州传统工艺中,与潮雕齐名的潮绣,同样以历史悠久、技法高超著称于世。但对潮绣一直存在诸多,将潮绣与顾绣混为一谈,认为潮绣不能代表粤绣……

  为了给潮绣“正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杨坚平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文章,改变人们对潮绣的认识。先是,查考顾绣和潮绣各自的渊源,将充分的依据呈报上级部门,使原“潮州市顾绣厂”更名为“潮州市潮绣厂”。接着,通过对广东刺绣历史、工艺等方面的分析,阐明潮绣属于粤绣流派,帮助潮绣作品成功申报“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同时,理顺潮绣与广绣的关系,纠正了“广绣传教潮汕才有潮绣”的论调。

  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羊开泰》《鹤鹿同春》等一批清代丝绣,被认为是出自广府绣工的广绣。杨坚平对此并不认同,他查考清道光年间的《岭南丛述》记载:“清代粤绣匠师除广州外,大多是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红,皆其他省市所罕见。”杨坚平多年间苦苦寻找实物依据,希望佐证故宫的丝绣也有潮州绣工的参与。

  直到2010年,参加温州市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刺绣学术研讨会,杨坚平偶然见到馆内一件绣品,艺术风格与故宫的丝绣类似,却被标注为“上海顾绣”。杨坚平遂对馆长金柏东说,这不是顾绣,是广东的粤绣。经验丰富的杨坚平知道,广东人善于做广告,绣品背后肯定附有一张毛边纸,注明是什么商号绣制。将绣品座屏拆开,果然见到一张毛边纸,注明粤东省城潮州上水门某某绣庄绣制。杨坚平顿时激动万分,这足以证明,故宫的丝绣确有潮州绣工的贡献,应归类为粤绣而非广绣。

  杨坚平在博物馆中,特地摆放了两件粤绣的“挽袖”“帐饰”,用来与潮绣作对比。前者淡雅,后者艳丽,技法上则颇有共通之处。

  说起杨坚平的38件清代潮绣藏品,又是一段十分有意思的故事。2005年至2007年,杨坚平作为全国工艺美术普查的专家之一,到各地开展普查工作,意外在山西太原文物商店发现2000多件清代潮绣产品。原来,康乾年间,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三大商帮”的晋商快速发展壮大,精明的潮州人与他们展开频繁的贸易往来,优质的潮绣制品自然成为深受欢迎的货物。山西一对夫妻收藏家李雨来、李玉芳出版过一本《明清绣品》,里面除收录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外,还增加了京绣、鲁绣和潮州绣,并以较大篇幅介绍潮州绣的特色,可见潮绣在山西地区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对太原那批潮绣产品,杨坚平念念不忘,前后去了三次,买下了38件。回想起未曾买回来的绣品,杨坚平至今仍感到惋惜。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工艺美术从个体经营转向合作化,再过渡到集体所有制,人才队伍、生产区域、技艺水平均得到空前发展。潮州市区仅麦秆画从业者就有上千人,广袤的城乡大地,各个工艺门类百花齐放、煞是兴旺。

  木雕大师张鉴轩、陈舜羌创作的“立体四面可观镂通蟹篓”,1957年荣获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博览会铜;潮州市古巷抽纱厂绣制的玻璃纱台布“双凤朝牡丹”,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三十二届国际手工业博览会金;枫溪陶瓷研究所、枫溪美术瓷一厂设计制作的“枫溪通花瓶系列五件”,1982年荣获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迪夫博览会金;潮彩“堆金牡丹花三百件天球瓶”,1986年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四个含金量十足的国际项,着当代潮州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让人神往不已。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潮绣《九龙屏》,则是杨坚平博物馆中又一件“镇馆之宝”。这件藏品是1982年参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获得金杯的原作,由潮绣大师林智成和杨坚平设计,林玩英、李木兰、王锦兰等艺人在三轮车社(即西门古车站)竹篷下,花了整整八个月时间绣制而成。潮绣热衷使用金线,《九龙屏》使用的金线,均是来自南京金铂厂的纯金,重量足足有一斤半,可谓价值连城。《九龙屏》也是当代潮绣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工艺一度式微。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传统工艺复兴正当其时。亲身当代潮州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杨坚平,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深沉思考。

  “潮州传统工艺,是民间艺术,这条子绝不能走偏。”杨坚平说,现在有些年轻人对工艺美术特性理解不全面,参考艺术写实的风格,把人物比例做成“七头身”“八头身”,显得身材很修长。但是,潮州民间艺术强调夸张、传神,跟艺术完全不一样。潮州木雕自宋代以来,完全遵循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振兴传统工艺,首先要保留住传统、特色。

  对于工艺美术的创新,杨坚平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潮州工艺美术不缺“演员”,缺的是有才华的“导演”。从业者大部分是技艺人才,创作设计和策划管理人才很少。工艺美术产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有更多创作设计和策划管理的力量加入。

  杨坚平在博物馆中设置了大师示范工作室,目前已与省内一些地区合作,开发了不少文创产品。他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展览+创新+产业”的模式,在守护非遗、传承技艺的同时,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到潮州考察后表示,潮州的城市管理者懂文化,懂得怎么支持文化,不是把文化当个人政绩,而是把文化当做文化来做。比如李刺绣工作室和杨坚平潮州传统工艺博物馆,都是由提供的房屋,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

  杨坚平非遗工艺博物馆是在大力支持下建成的,馆内设“潮州历代传统工艺成就厅”“潮绣、抽纱及衍生绣种厅”“绣织工艺厅”“雕刻、泥塑、嵌瓷厅”“潮州八大剪纸家展厅”“民间绘画厅”“艺术陶瓷厅”“古建筑艺术厅”,以及“观众传承技艺室”“学术报告室”“传统工艺图书室”“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设计室”等八厅、八室。展品门类齐全,既突出历史文化,又突出制作流程和技艺绝活,展览的同时,现场传习技艺,创新发展产业,充分彰显传统工艺综合博物馆的特色。

  

关键词:潮州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