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让顽石“说话”的洮砚“创客

※发布时间:2015-7-17 20:26:5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华网7月6日电(记者程楠 张文静)“这方砚台刻的是济公、这是陶渊明、这是传统的岁寒三友图样……”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工艺名师李江平平日里非常腼腆,颇有“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感觉,然而,一旦说起洮砚,这个“85后”的小伙子就立刻滔滔不绝起来。

  洮砚产于中国西部的,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制作工艺从唐、宋时期开始,已传承千余年。为了让“洮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散发光彩,李江平等洮砚制作者,用一双巧手赋予砚台以灵魂,让一方方洮砚“开口说话”。

  李江平出生在洮砚文化的根脉所在地——卓尼县洮砚乡的一个洮砚制作世家,他的祖父李茂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从9岁起,李江平就开始接触洮砚制作。11岁那年,李江平雕刻的一方“枯木逢春”洮砚被一位的书画家看中,当即以200元成交,这给了李江平极大的鼓励,热爱制作砚台的他也暗下决心要以此为职业,继承和发扬洮砚文化。

  从15岁开始,李江平就进入社会,在临洮县的一家洮砚厂从事雕刻工作,磨练制作技艺。2001年至2003年,他在工艺美术大师刘爱军的艺术品研究所里半工半读,一边做工养活自己,一边向老师讨教技艺。

  “那时候我经济拮据,没有钱买工具、石料,”李江平说,“经常饿着肚子做洮砚,连早上吃大饼的钱都没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江平说,经过10年洮砚学习、制作的磨砺,他的事业从2010年开始迎来腾飞。“这几年,随着我的洮砚制作水平不断提高,作品也渐渐被认可,2014年作品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

  随着更多作品逐渐被市场接受,李江平并未迷失在“钱”途看涨的艺术品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创作了不少公益巨砚作品。他在2008和2009年分别自费创作并无偿捐献的两块纪念“5·12汶川地震”的巨砚分别被中央档案馆和四川博物院永久收藏。

  为了专心研究、制作洮砚,在2011年,李江平发起成立了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目前,该研究院已有洮砚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等50多人,洮砚“创客”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

  不同于过去洮砚制作父子相传的封闭模式,自2005年起,李江平手把手地免费培训了30多位洮砚雕刻制作艺人,他们中已有不少出师就业,成为新的洮砚“创客”。

  年仅20岁的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00后”艺人马学文告诉记者,他跟随李江平学习洮砚制作技艺已有5年,最近打算出师去制作洮砚,迎接新的挑战,“我从身上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希望以后自己能创作出更有新意的洮砚作品。”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