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过的朋友想必都听说过当地独有的一种石头——贺兰石。贺兰石又称吉祥石、碧紫石,产自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脉海拔2600米左右的悬崖上,因为石质细密、刚柔相宜、扣之有声,用贺兰石雕刻的贺兰砚图案千姿百态,作为工艺品深得人士的喜爱。2011年3月,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紧缺,各种假冒的贺兰砚及贺兰石工艺品市场,鱼龙混珠,业界反映强烈。是什么原因导致贺兰石原料石的紧缺呢?是贺兰石资源面临枯竭,还是另有原因?
在以雕刻贺兰砚闻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向东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各种创意独特、美观的贺兰砚工艺品令人拍案叫绝。大大小小的状、证书塞满了一柜子。但一提起贺兰石的原料,张向东的眉毛一瞬间就拧成了疙瘩。
张向东:我有三年没进料了。我是三年前在他们个人手上买了点料,还能维持着能做一点。现在就从石头堆里慢慢挑,慢慢挑,好的挑完了,再把坏的挑一遍,都是这样做的。
记者:个人是哪些人呢?
张向东:当时我们当地有一个采料的,他是给地矿局采石头的,自己家里囤了一点料,我一次性拉了他有7吨石头。就是高价,用了几年了。
同样,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银川市级传承人郝延强的雕刻工作室,贺兰石原料紧缺的现状也得到了印证。一块块蒙着厚厚灰尘、形状各异的石料横七竖八地码放在院落里,但却并不是贺兰石。
郝延强:你看我外围买了好多,实际上就是应付这个事儿呢。
记者:怎么叫应付呢?
郝延强:我没有办法,我没有贺兰石我只能拿别的石头取代啊。你不要说外面的人,传承人它的料都很紧张,怎么去传承?只能就是拿别的材料去传承,将来只能说是砚雕啊,不能算是贺兰砚雕啊。
原料紧缺,让郝延强只能买其他石料带徒弟,这实属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他这个工作室还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职业技术学院、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实习生实训的任务。
郝延强:这样的话对传承最不利的是一般的石头它肯定硬啊,他们学的时侯就不愿意学啊。如果想正儿八经想传承下去,那你必须要有原材料传承,这样发展下去它没有持续性。
回族自治区地矿部门勘测数据显示,贺兰石远景储量2450万吨,可以用来做贺兰砚等工艺品的大约有250万吨左右。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贺兰石虽然稀缺,但还是有的。那么,有限的贺兰石都到哪里去了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向东认为,作为自治区负责地质矿产勘探开发的地矿局,有着自己的生产,还有自己的加工厂,之所以市面上现在贺兰石工艺品价格偏高、假贺兰石泛滥,正是因为地矿局垄断了资源。
张向东所说的“地矿局自己的工厂”名为金石工艺公司,公司总店位于首府银川西郊附近一个较为偏僻的巷道内。公司成立于1991年,隶属地矿局矿业开发勘查院,是唯一一家集贺兰石原石开采、产品研发、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国有专营企业。公司所属的位于贺兰山小口子沟的贺兰石矿同时也是唯一一座依法批准设立的贺兰石石材矿山,其所产石料质地优良,色泽纯正,俗称后山料、老坑料。几经辗转,记者找到这里,公司总经理郑秉国对于记者的采访并不避讳。
郑秉国:最贵的我们刚才卖了一个50多万,一个将近三百公斤大的。几千块钱的就属于比较便宜的了。
记者:现在象咱们这里面的东西都是真的吗?
郑秉国:肯定是真的。
记者:那外头的呢?
郑秉国:外面市场上的,我们现在大致统计了一下,可能超过90%的是假的贺兰石。有四川的石料、有河南的、有的。贺兰石因为量少,再一个在自然区里面,自治区叫性开采,控制性开采,我们批的开采量是47吨多一点,实际上现在采的话大概在30吨左右。
记者:就是一年?
郑秉国:每年。根据我们局里面的,最近这几年不对社会销售,只我们自己用。
记者:那咱们不是还有好多传承人啊,那没有原料怎么传承?
郑秉国:这个东西也不是太好说。
据郑秉国介绍,目前,金石工艺公司仅有正式职工10人,年销售额大约500万元,在境内的贺兰石制品公司中稳居第一。
记者:咱们是最近几年不对外销售了?
郑秉国:最近4年。
记者:就是11年开始?
郑秉国:对。
记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郑秉国:这是地矿局提出的要求,具体的原因我说的不是太清楚。
记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还是?
郑秉国:主要还是的原因吧。
在金石工艺公司的仓库内,记者看到堆积如山的贺兰石原料。
记者:这能有几十吨啊?
郑秉国:大概有个四、五十吨吧。五十吨左右。
记者:这能做多久?
郑秉国:我们能用个两年多一些吧。每年都采一些,一直有一些存料。
诸多的唯一,造就了金石工艺公司在同行业中无可比拟的资源独揽优势,也引来业界的诸多质疑和担忧。
张向东:我看他这个目的是想把贺兰石这个价格炒上去。他什么呢?他要说是他应该放石头出来,这才把市场住了,你垄断了贺兰石的原材料,就是把市场垄断了。就你一家生产,大家都是假的。担心这个市场怎么去走,这个文化产业怎么去发展它。
郝延强:它是着或是阻碍着有水平的人继续往前发展、更高阶段,我们这个创作它有一个年龄段,你比如现在最能做好东西的是七O后,你再过五年,你料是放开了,大家都老了,也干不动了。就说那个时期好的技艺它就不可能留下来。
回族自治区一级工艺美术师林庆华:如果你把原材料控制得过紧过严,一是山很大,偷盗你不了,我们俩现在聊天着呢,可能半个小时以后我就会接到一个偷石头的人的电话,我们去看了,如果觉得价位合适,我就会把它买下来。二是难免外地的石头会进来,我们这个贺兰石原材料的市场,有了假石头,就有了假砚台,实际最后受的还是贺兰砚本身。
据初步统计,目前,回族自治区拥有从事贺兰砚雕刻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近三十人。从事贺兰砚雕刻的工艺师一千多人。由于贺兰石材料被金石工艺公司独家占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贺兰砚在内的贺兰石工艺品价格偏高、假贺兰石泛滥。许多从业人员因为长期得不到贺兰石原料,只好转行或是到外地寻求发展。对此,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刘先听非常焦虑,却又无计可施。
刘先听:为这个事情,我们跟地矿局也好、跟金石公司也好,我们也提过这个事情,你有东西你应该把这个东西流到大师手里面去,只有通过大师的手,才能刻出精品的东西,才能提高我们贺兰砚的形象、知名度。
记者:你们呼吁过?
刘先听:我们呼吁过,但是效果不是很大。非常遗憾。
记者: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刘先听:(这个可能)跟独家垄断也有一定的关系。
独家开发、生产、销售、加工贺兰石材料,市面上却很难买到贺兰石原料,这是造成贺兰石制品乱象的主要原因。但对于大家关于金石公司垄断生产经营的质疑,其上级单位——地矿局矿业开发勘查院院长闫正罡则予以了否认。
闫正罡:我们不想垄断,也不能搞垄断。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啥呢?贺兰石鉴定的标准没有出来,正规渠道开始销售了,你就要鉴定,你这个石头是真的还是假的,标准在哪儿?所以这个东西也制约了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向市场投放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果把这个东西投放到市场,带来的一些纠纷啊,怎么办?贺兰石鉴定标准我们正在制作,应该在明年的大概五、六月份。
既然是,地矿局自己却一直能够开采、使用、销售,贺兰石作为制作地方特色工艺品的上好材料,和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产品,之所以到现在的地步,关键还在于控制原料、自己垄断生产经营的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如果说,这是对贺兰石的的话,更不如说是对自身利益的切实。这样的不仅不了贺兰石资源,相反已成为阻碍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绊脚石”。国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个很大的课题。但决不是谁有权审批矿产资源开发,谁就能够坐拥其利。之所以贺兰石资源“名为实为垄断”之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关键还在于从体制、机制上彻底疏通渠道,让有限的矿产资源效益最大化,真正将从中央到地方的对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记者郭长江 许新霞)
原标题:贺兰石原料急缺 工艺大师称主管部门垄断造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