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发现罕见陶雏器 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

※发布时间:2018/5/1 11:56:3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内,静静地躺着两块陶器残片。这两片巴掌大小的“土坷垃”,已有1.2万年高龄,并拥有独属自己的名字——陶雏器。作为陶器的始祖,它不仅填补了世界陶器起源的空白,其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也蕴藏了万年之前甑皮岩先民的智慧密码。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拥有五期史前文化遗存,是现代华南及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

  2001年的一天,甑皮岩遗址内,考古学家们正在发掘。一块约巴掌大小、两指头厚的“土坷垃”映入眼帘,乍一看与泥块没什么差别。

  “它有着明显而优美的圆形弧度,疑似容器残部。”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海介绍,这块历经万年岁月却奇迹般留存下来的陶片,就是甑皮岩遗址首期陶。

  甑皮岩首期陶现两片陶器残片,呈敞口、圆唇、斜弧壁的圜底釜,材料为泥夹砂。经专家试验复原,该陶器口径27厘米、高16.4厘米、口沿厚1.4厘米、胎厚3.6厘米。

  考古研究显示,甑皮岩首期陶距今1.2万年,烧成温度极低,胎质疏松,遇水易解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3年编著的《桂林甑皮岩》称甑皮岩首期陶为陶釜,2012年编著的《文明的足迹》则称为陶器。英国BBC在2009年纪录片《人类旅程》中,称其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之一。

  但是,这些称谓一直存在质疑。质疑方除了考古界,还有陶瓷界。一些专家认为烧炼温度未达250℃,且没有陶化的制品不宜称为陶器。所以,有专家认为甑皮岩首期陶不属于陶器,是一种夹砂泥塑器。

  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关专家多方考证、试验,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与考古研究院、中国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共同出具综合意见书,认定甑皮岩首期陶属于“陶雏器”。

  五方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首期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陶雏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属于陶器的雏形。它在捏制成型、晾干后,可直接烧煮田螺而不裂,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

  为何陶雏器捏塑成形、晾干后,可直接烧煮食物而不开裂?专家反复模拟试验发现,只有符合特定配比的双料混炼陶雏器,才能承受高温并保持不裂。这说明,1.2万年前的甑皮岩先民,已有较为成熟的双料混炼技术。

  何为双料混炼?周海解释,其有四项基本要素:两种材料按一定配比混炼、混炼至骨肉相融、混炼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

  甑皮岩首期陶研究学者、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透露,甑皮岩的洞壁是石灰岩,但第一期文化层出土了不少小石英砾石。

  “这些石英砾石应是当时人类外采带回,用于双料混炼陶雏器制作。”蒋廷瑜推断,这应该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有意识的行为,他们将天然陶土与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双料混炼陶雏器,体现出高度智慧。

  从北至南、从古至今,广西区域内已发现了桂林甑皮岩、大岩、庙岩,柳州大龙潭鲤鱼嘴,南宁豹子头、顶蛳山,钦州独料村、合浦汉墓群、钦州宁道务墓等大量古陶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不同年代疑似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或陶碑。

  桂林市文物与考古研究院院长周有光介绍,直至目前,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都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并且成系列,演化发展脉络清晰,从最初没有纹饰的原始陶器,到后期发展成为较先进、成熟的陶器,年代跨越万年。桂林市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具有3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

  甑皮岩史前文化遗址共出土第一至第五期陶制品439件以及大量的陶器碎片,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发展进步,年代跨越1.2万多年。

  周海表示,此次甑皮岩陶雏器的认定,以考古实物填补了陶器起源从无到有的空白点,桂林是目前中国、甚至全世界唯一拥有烧制温度不超250℃的陶器雏形考古标本的城市。而且,桂林发现的史前陶器发展序列较完整,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乃至世界陶器起源地之一,彰显了人类非凡的智慧。

  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五单位在出具的综合意见书中认为: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记者 楠)

  

关键词:陶器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