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
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整体造型是一只蓄势待发的猫头鹰。器物造型与鹰的形状 浑然一体,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鹰。鹰的两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 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2014年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
1942年四川彭山墓葬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泥质灰陶,器形为蛙首人身,双目圆睁,袒胸露腹,背部置一圆柱形插空。东汉墓葬出土,为随葬明器。此器造型新颖别致,蛙纹神态生动,体魄健壮,反映出汉代陶塑技艺之高。
1958年邢台东董村战国墓出土,现藏于省文物研究所。泥质灰陶,下为一盘,盘中竖一圆柱,柱上有一飞鸟,鸟为尖喙,用白财点出双眼,昂首。鸟身用红,白彩绘出羽纹,柱亦施红白相间的彩绘。
1956年安徽太和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中国汉朝盛行以氧化铅为主要溶剂的低温色釉,此件陶狗为随葬品,色泽艳丽,神态生动,是汉朝典型的陶塑艺术品。
1960年内丘南三岐东汉墓出土,现藏省文物研究所。灯座塑成呈蹲跪式是人形,右臂下垂扶膝。左臂前曲手执灯柱,胸前附坐一小儿,小儿面向前,双臂斜伸,右臂向下,左臂向上亦作擎灯状。此灯造型别致,大小二人擎一灯,极富生活情趣。
1970年元氏唐垂拱四年吕众墓出土,现藏省文物研究所。人面鱼身,面长圆,高鼻鼓眼,口涂朱,发丝细密形成鱼鳃,鱼身横卧于台座上,体弯曲呈游动状,尾向后摆。通身刻饰细密的鱼鳞纹。
1978年易县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出土,现藏文物研究所。泥质灰陶,有盖,敞口,一侧有流。长颈,鼓腹,圆底,方柱形矮实足。盖呈桃型,一端作兽头状。盖内附贴一手制暦螭虎,肩部两侧各附贴一倒蹄形把手。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是一件古代文物,器整体,上部较小、下部肥大,显得十分稳重。它的腹部以一道凸弦为界,上部为压划兽形纹间卷云纹填波折纹和S形纹,下部三足磨光。高41.1厘米,最大径39.5厘米,重8.8公斤。
1964年曲阳喜峪村北魏正光五年高氏墓出土,现藏省文物研究所,两兽形制基本相同,均为蹲卧状,一为人面形,一为兽面,均双目圆睁张口露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