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在中国,大概没有什么文化比十二生肖更普及了。今年是农历羊年,又一个吉祥如意年。在古汉语中,“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在很多汉代墓葬中都发现了羊的形象,一些表示吉祥善美的字都有羊的影子,如祥、美、義(“义”的繁体字)、善、羡、鲜等。传说,女娲造人之前,先造六畜,第四天造出羊,用羊祭,才赐福气,吉祥如意。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山羊,继而驯化了绵羊。通过出土的有关羊的骨化石及工艺品可知,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养羊业。、、青海、、新疆的岩画,中原的陶器图案,都有人类养羊的身影。商代的“四羊方尊”“四羊铜罍”,汉代的“铜羊灯”唐代的“三彩陶羊”,以至今天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上,羊的形象随处可见,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羊的喜爱。
《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北宋初年的文学家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意思是,羊大则甘美。对“美”字的这种解释虽然在近代遇到了挑战,但羊肉是美味佳肴却是不争的事实。周朝时,羊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不能随便宰杀。《礼记》:“大夫无故不杀羊。”自然,羊肉也不是随便可以吃得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羊肉还发生了主帅被俘甚至的闹剧。
春秋时期,郑国攻打宋国,宋军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在战前宰羊犒劳军队。不知是由于疏忽还是什么原因,他的车夫羊斟没有分到羊肉,在心。到了战场上,羊斟说:“前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驾车,我说了算。”就故意把战车赶向敌军中,结果华元被俘,宋军大败。更有意思的是,宋国把华元、羊斟赎回来后,华元追问羊斟,是否是由于战马不听话而驰入敌军的,羊斟竟不买账,说“非马也,其人也”:不是马的事,就是我要干的!对于没能吃上那碗羊肉仍然耿耿于怀。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国君请客吃饭,羊肉羹不够,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吃到,一气之下逃到楚国,劝说楚国攻打中山,中山君逃亡。真是一碗羊肉,可以使主帅被俘;一碗羊肉汤,可以让中山,羊肉的魅力,可谓大也!
当然,历史上也有人因为羊肉得福。南北朝时期的毛修之做了北魏的俘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做了羊肉羹献给魏国的尚书,尚书吃后认为是从没吃过的美味,就献给了魏太武帝。魏太武帝吃后,龙颜大悦,便破格任用毛修之做了太官令,后来又提拔为尚书、光禄大夫,还封了南郡公。
两宋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对羊肉喜爱有加,以至宫廷“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宫中吃羊数量惊人。宋仁时,宫中一天竟然杀羊280只!自己喜欢吃羊肉,还把羊赏赐大臣。羊肉鲜美,自然价格不菲,在古代社会,羊肉始终都是达官贵族、城乡富人的美食,且不说普通百姓,就是下层小吏,平时也难得享用。“平江(今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一位下层小吏,面对一斤九百钱的羊肉,欲吃不得,欲罢不能,只好写首调侃诗聊以了。
(侯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