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守己曾任世界书局经理,书画、碑帖、古籍著本为其精鉴专好,斋名“恒河沙宝”,著有《过眼书录》一书。
在华阳博物馆的“俞守己旧藏馆”中,可以见到俞守己的工原件,在众多的碑帖中,清朝康熙临摹米芾书《御书法帖上部》及《御书法帖下部》,虽书页被虫蛀坏了一些,但是仍然能看出笔者清丽洒脱的书法风格,这两本帖上均有康熙印章,也有各收藏者的印章。
馆中另有张大千的绢画,和明朝祝允明(祝枝山)绢本草书诗词一册,还有俞守己亲自制作的《恒河沙室集历代名人画拾零画册》,以及《白云居米帖》(整套五卷),这些藏品在外并不可见。
昌是土生土长的华阳人,今年50岁。他说,馆中收藏的汉代陶器基本都是出自华阳的“蛮洞”,就是华阳的汉代崖墓,而且大多是1985年到1995年间搜集到的。
“那时我家附近很多打石匠、收荒匠,挖到了这些‘泥娃娃’,很多就堆在边上。”出生书香门第的昌,会经常捡一些陶器回家,有时候也会勒紧裤腰带,买一些回来。
而俞守己旧藏馆里的藏品,昌表示,是因为爷爷与俞守己是好友,三代以来,两家都保持了这份友情未断。俞守己的后人觉得把藏品交给他传承放心,昌便以市场价买过来,悉心保存。
这些古物,大多跟随昌已经20多年。之前,除了昌最爱的打鼓陶俑,是他用被子包裹一直放在柜子里,其他基本都储藏在地下室。由于储藏不善,很多古物都损坏了。
在今年3月左右,昌租下了位于华阳街道安公二段256号的这处400多平米的房子,展示了自己部分的藏品。
“这个打鼓俑,以及旁边的说唱俑、听琴俑、跳舞俑,他们传达了来自几千年前的信息,表达了汉代富贵人家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汉代的成都、华阳国富民安,只有大家经济富足,不愁吃穿,才会去追求艺术,鉴赏丝竹,这些俑就是汉代经济文化繁盛的证明。”昌说。
收藏不仅会受到外人,还要财力支持,昌说,在自己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卖过这些文物。“如活越来越好,更不可能卖这些!因为他们是属于华阳的文物,就应该在华阳,如果这些文物到了其他地方就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意义。”
昌的主业是建筑开发,同时也是天府新区收藏家协会的会长。“经营这样一家博物馆,开销还是很大,尤其是很多古籍,保存得很小心还是有虫蛀,目前正在请省文物局专家进行修复,这些都是很高昂的费用。”昌说,目前博物馆场地有限,他还有几百件藏品未完全展示,希望有一个更专业、更宽敞的场馆,能够让华阳的父老乡亲能免费看到全部藏品。
为了让馆中有人气、有收入,现在博物网红写真馆中也为市民提供茶水和家常菜,华阳市民可以在这里欣赏文物之余,与好友一起品茶。馆中的文物,也不至于太冷清。这里也成为他与很多收藏家们交流场地,来促进民间收藏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