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东汉陶说唱俑。
东汉陶说唱俑,高66.5厘米,1963年四川省郫县宋家林砖室墓出土。泥质灰陶,因年代过久,原有的彩绘已不存。说唱俑头戴尖顶小软帽,上身赤裸,下穿浅裆长裤。双目微闭,歪嘴吐舌,两臂上耸,左臂戴环饰。左手托小鼓,右手执槌欲击。由于职业的关系,陶俑整个形象看起来十分滑稽。这件说唱俑因体量巨大、造型生动,成为了四川博物院的“网红”文物。
近几十年在四川地区出土的说唱俑已有十多件,其中最为知名的两件,一是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坐式击鼓说唱俑,被誉为“中国第一俑”,曾登上中学历史教科书;另一件就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东汉陶说唱俑。在成都博物馆、绵阳博物馆、新都区博物馆等地方也都有所馆藏。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按形象划分,劳动俑、生活俑、舞乐俑最为丰富,其中说唱俑最负盛名。数量众多的说唱俑,着说唱艺术在汉代的流行,也让人得以窥见汉代四川人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说唱俑表现的这类人物,在汉代的文史资料中被称为“俳优”,是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的艺术类型。
说唱艺术是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一种曲艺品种。据史籍记载,周秦之际已有职业性的说唱艺人,比如讲故事的盲乐师,称瞽(gǔ)师,又比如说笑话的俳优。这些人为了糊口,在宫廷和帝邸调笑逗乐,供帝王和贵族消遣。秦汉时期的说唱艺术已经比较流行和成熟,在当时,不管宫廷还是贵族家中,都有数量可观的说唱艺人。古时候俳优表演者多为侏儒,他们时常走街串巷,以哗众取宠、扮演丑角取悦观众为谋生手段。在汉史《司马相如传》中颜师古注记载:“俳优侏儒,倡乐狎玩者也。”可以看出这些民间说唱艺人地位的。这种艺术的诞生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
梦到手机丢了
两汉以后休养生息的政策,成就了经济的发达,生活的富庶以及层面的享受,使川渝地区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呈现出乐观、开朗的笑容。说唱这种娱乐表演形式冲破了传统礼教对“礼乐”的,其诙谐、夸张和搞笑的表演,因此深受各阶层喜爱。汉代人追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希望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富贵安乐,于是将说唱艺人做成陶俑埋进墓中。汉墓中各种各样造型的说唱俑,也就成为了汉代社会艺术生态的真实写照。栩栩如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各异、妙趣横生,个个堪称艺术精品。它们的夸张生动,传递出极实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陶俑,不仅成为汉代四川说唱艺人的代表作品,也充分反映了汉代雕塑家的天才与智慧。他们以其深厚的感情与高超技巧,创造出了造型风格生动浑厚、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化珍品。对于研究者而言,喜气洋洋、笑容可掬的说唱俑,可谓是四川人性格特征的鲜活呈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