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等传统技艺复兴 京冀文化大餐展燕赵风华

※发布时间:2016-8-22 13:18: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语:习近平主席访美向联合国赠送景泰蓝制作的和平樽,使世人目光再次聚焦这一传统手艺。“燕京八绝”是“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也是燕赵文化的精华和民间艺术的高度升华。然而眼下,它们的传承正面临绝境,复兴传统技艺,需要的是传承优秀的手工艺技术,更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燕京八绝是指哪八绝?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景泰蓝

  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又因其最初兴盛于明景泰年间,故称为景泰蓝。景泰蓝最后一个繁荣期便是乾隆时期。当时烧制大型景泰蓝的技术迅速提高,数量显著增多,高大的屏风、宝座,技术高、难度大。乾隆三十九年和四十七年,曾烧制两批十二座高大的珐琅佛塔,分别陈设于宫廷的佛堂内,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这在以前的工艺制作中是不曾达到的一个纪录

  玉雕

  在玉雕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明清时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清代玉器的发展提高,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尤其是乾隆在位的60年中,品种、数量之多,作品样式之繁,琢玉技艺之精湛都已达到空前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大件玉器的雕琢上。

  牙雕

  牙雕旧时又被称为“皇家工艺”,产品主要作为皇家贡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见长。早期的牙雕仕女,人物动态变化不大,被叫作“棍子人”。后来北京牙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作品出现了组雕或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种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这为大型牙雕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而同玉雕一样,大制作的巨制往往最能表达牙雕工艺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

  雕漆

  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雕漆的颜色有红、黑、黄、绿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红”。但清代的雕漆工艺最大的成就还不是“剔红”,而是“剔彩”。重色雕漆当时很流行,但色彩和雕刻技法都比明代有很大的进步。漆色虽仍以红、黄、绿等为主,但较明代更加丰富多彩,同为黄色,开始有了正黄、土黄、橙黄之分;绿也有墨绿、草绿、正绿之别,最主要特征是出现了紫色漆。

  金漆镶嵌

  中国的漆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北京漆器主要有两种,一是雕漆,另一种是金漆镶嵌。这两种漆器都具有古朴沉稳、做工精细的特点,是北京漆器的代表。金漆镶嵌分为彩漆勾金、螺钿镶嵌、金银平脱以及刻灰和磨漆画等品种,以镶嵌作品最多,主要有车马、仪仗、皇家器具、屏风、牌匾、桌椅和盘盒等上千个种类。镶嵌工艺从材质上划分,有玉石镶嵌、彩石镶嵌、螺钿镶嵌、百宝镶嵌之分。从工艺上划分,有平嵌、矫嵌、立体镶嵌。这些工艺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综合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金漆镶嵌所表现出的珠光宝气、雍荣华贵,体现了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的工艺精品。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花丝镶嵌工艺以北京、成都最负盛名。北京的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效果更佳。清代很多宫廷艺术品,为表现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意义,往往是用金丝点缀其间,花丝匠人们也是极尽能事,以头发丝上雕花的精细,将原料的材质美表现到极致。

  宫毯

  编织地毯在我国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早在元代时,元大都就已有专为皇宫编织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时期,则已大为发展。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织染局里有9名毯匠专门为皇帝编织地毯,咸丰年间,大批西藏织毯工匠进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兴盛繁荣。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因为过去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宫毯。

  京绣

  京绣是较早产生的刺绣派别之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地区。北京刺绣虽然出自北方民间,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苏绣影响很大,另外还受到湘绣、粤绣、蜀绣的不同影响,因而京绣在近代博采众家之长,一度成为众家之首。在历史上大量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因而京绣又被称为宫绣。在京绣工艺中,是先用金银线来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固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绣法在中国绣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京绣工艺都显出皇室气派、金碧辉煌,贵重珍奇。

  燕京八绝”传承创新见成效

  近日,出自北京各技工院校学生之手的519件景泰蓝、玉雕、牙雕等“燕京八绝”作品,在隆安寺公开展览。从2012年开始,为解决传统工艺面临的传承人断层问题,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等相继开办并恢复景泰蓝、玉雕等5个传统专业,探索建立“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据悉,目前学习这些技艺的学生已达600多名,“燕京八绝”传承模式的新探索初见成效。

  弘扬工匠精神复兴传统技艺

  破解人才培养难题恢复濒危工艺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其“萌芽于燕赵,奠基于辽金,繁荣于明清”。然而,眼下的“八绝”,“绝”字不单指技艺绝伦,它们的传承正面临绝境——多数工艺大师已步入古稀之年,青年继承人严重匮乏。

  为抢救这些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从2012年开始,在本市三所技工院校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等五个传统专业。9月开学,刚刚恢复了金漆镶嵌和宫毯两项工艺的专业人才培养,至此老北京的“燕京八绝”已恢复“七绝”。

  创新——传统技艺在学校开课

  在隆安寺参展的565件作品中,除了46件大师作品,519件作品都出自三所技工学院的学生之手,涵盖了“燕京八绝”的全部工艺门类。这些在校学生都是2012年后陆续进校,第一年先上基础课,也就是真正接触工艺的时间只有两年,但不少参观的大师们看到学生们的作品都很吃惊:“他们两年学习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我们当年六七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过去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人走艺衰”是这个行当的特点。学校办学的教学方式则是把传统技艺规范化、理论化,采取系统的教育来培养。在招生方面,学校也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院、企院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同时在学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让大师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大师工作室里进行实训。

  传承——开设京绣班最初是为郭培“玫瑰坊”

  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将京绣传统技艺与学院优势专业相结合,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京绣专门化方向学制班,是全国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然而,这个专化班最初却是为郭培的“玫瑰坊”培养刺绣人才。“当时郭培找到我,希望能专门开一个班培养刺绣人才。”学院轻工分院院长王剑白说,郭培高级定制服装的刺绣,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京绣的概念,因此定向班并没有去做真正的京绣,而是各种绣法都教。“当时京绣到底有多大的需求量,市场发展前景如何,我们都看不清。”直到去年开始筹备“燕京八绝”作品展,刺绣班的方向才定为京绣。

  “他们才十五六岁,10年后都是大师”

  工美高级技工学院在陆续开设了玉雕、景泰蓝、花丝镶嵌和雕漆四门专业后,今年开学,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与北京金漆镶嵌公司和华芳地毯分别开设了“金漆镶嵌”和“宫毯”定向班,也就是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看到工美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漆器高级技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万紫觉得有希望了,“他们才十五六岁,已经学了一年的基础,未来三年的教学计划与企业对口,更容易培养出人才。只要在这个行业能坚持下去,10年后都是大师。”

  京冀联手烹制文化大餐燕京八绝等传统技艺复兴

  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和河北省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匠·艺——2015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11月12日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将持续到12月2日。

  据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王晓燕介绍,参与现场展示的项目共45个,其中海淀15个项目,廊坊市30个项目。展出的精品作品既彰显“京作”皇家宫廷艺术的雍容风范和富丽华贵,又体现着燕赵之地的朴实豪放。

  该联展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强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地区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京津冀非遗保护工作协同发展,让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我去过廊坊,这是曾经一度濒临灭绝的廊坊‘燕京八绝’传统技艺,没想到经过多年的挖掘、发展,已经迎来了复兴。”北京市民刘书雅在参观完玉雕、金丝镶嵌、京绣等“燕京八绝”作品后竖起大拇指。

  展览期间,每天将有2至3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通过参与活动拉近观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此外,观众还可体验风筝的绘画技巧、领略燕京八绝的技艺、了解金属工艺的雕工细作等。

  (据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北京晨报等综合)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