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导致西周确立的以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各自为营的长期割据、礼崩乐坏后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以及跟域外的文化交流,使得春秋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反映在玉器上,商周以来玉器风格全国一体化的进程逐渐中断,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征的器型与纹饰开始形成并流行。
佩饰中,以璜为主体的组玉佩,依旧是主角,但其组佩的玉件及佩带的方法都发生着变化璧、环、玦、虎、冲牙、觿以及中晚期新加入的长方形玉牌饰、S形玉龙等元素,使得春秋组玉佩花样翻新,别具一格。
春秋玉器仍盛行龙纹。早期与西周晚期一脉相承,多以细密繁缛、圆转流畅的双勾阴线,琢出排列有序的“吐舌”龙纹或龙首纹,龙头部的鼻、眼、嘴、舌、角、颌等器官,写实具象,容易辨认。
到了中晚期龙纹逐渐解体变异,龙头上各器官,分解成S形、蝌蚪形如意头形、逗点形等纹样,并由这些抽象纹样,组合成彼此勾连而难以辨认的变形龙纹。
春秋中晚期也是中原式、楚式、秦式、吴式等区域玉器特征日益彰显的时期对于纹饰的不同表现手法及其细节,是区分各区域玉器的重要依据。
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楚式长方形玉牌饰,正面就以不减地浅浮雕技法,琢刻一兽面纹和若干对称的龙纹,纹饰布局盘根错节,密不透风,犹如楚式青铜器上由失蜡法铸造的蟠虺纹,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春秋玉雕的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