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鉴定方法

※发布时间:2015-8-17 13:36: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甘肃】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甘肃】今年一号文件有何亮点【国内】全国政协原副苏荣被和【甘肃】精准扶贫的一大创新【国内】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国内】演员容留王学兵等人吸毒案开审 当庭(图)【地方】300余外省人草原非法抓蝎被劝返【地方】辽宁近年来罕见旱灾 23万人口饮水困难【地方】首个电梯主要部件报废国标将于2016年2月实施【国内】新常态下看习大大如何帮东北经济滚石上山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它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距今约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覆盖范围北抵江苏扬州、海安一带,南入浙江宁(波)绍(兴)平原,东及上海和舟山群岛,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广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带。而其文化影响则北至鲁豫,西进两湖,南抵闽粤台,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

  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界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十分模糊,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以兽面纹为代表的精美玉器并存,从而最终确定了良渚玉器的制作年代。此后,在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良渚玉器也成为了全世界古玉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

  然而,仿品问题始终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们。早期的仿品在宋朝时即已出现,此后历代均有仿制。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兽面纹良渚式玉琮”,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些清代改制或刻字的良渚玉琮器物。随着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确定,在浙江余杭、江苏常熟等地区很早就开始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现的良渚玉器外,近三十多年来,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造成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良渚玉器收藏文化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和地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以及大量发掘报告和学术,特意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就良渚玉器的鉴定方法和制作工艺进行系统分析。

  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鉴定要细辨玉质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未受沁时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是未受沁时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五色斑驳,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的鸡骨白,自然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关键词:玉器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