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财经月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天天》报道,近年来,喜欢收藏的朋友越来越多,由此衍生的古玩鉴定机构、鉴宝类电视节目也越来越火。很多藏友都做着一夜暴富的梦,拿着自己的藏品去鉴定,开具证书,然后找拍卖公司拍卖,期待“瞎猫碰上死耗子,万一拍出去了,就能大大赚上一笔。”不曾想古玩造假、售假、拍假之风也愈演愈烈,不知情的藏家中招的比比皆是。毕竟古玩不同于普通商品,消费者一旦购买古玩后发生消费纠纷,非常难。
本周,我们节目报道了安徽的杨先生等多位消费者的,反映拍卖公司对自己的藏品开价不菲,他们征集的拍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瓷器、书画、文玩杂项,无所不包。但共同点只有一个:拍卖前需要收取一笔费用。
其实,现在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消费者花一百元购买的地摊货,经专家掌眼后,摇身变为价值万元的“晚清精品瓷器”;花块钱买来的工艺品被鉴定是“翡翠”……但你想拿出来拍卖?得先交万多的“展示费”,或者是境外万元的“通关费”。
有人说,近年来,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很高,成为最火的投资领域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古玩鉴定机构、鉴宝类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但是鉴定出来的结果真实性有多大,这是很多人都质疑的。
有一位藏家跟我们记者说,几乎所有的拍卖会,附印在拍卖图册上的拍卖须知都会注明,拍卖公司在尽自己能力后,不会对拍品的负责。
一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所知道的一家本地拍卖公司,一次上拍藏品多达件,就以这家公司收取的单件最低“相关费用”元来计算,一次拍卖会下来,即使没有拍出一件拍品,也有一笔庞大的收入。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的记者拿着在地摊上花元买来的一口小瓷盆,来到武汉“古今通宝”公司一探究竟。没想到,这口不起眼的小瓷盆竟被专家估价万。这家公司工作人员称,想要成功“拍卖”,先得交纳一笔费用。
像这样,鉴定公司步步设局,引君入瓮。缺少古玩知识的消费者,很难鉴别一件古玩的价格是否合理。
制假、售假、拍假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链条,而在这个链条中,“专家鉴定”成为十分关键的一环。目前的现实是,下的专家已越来越不被人信任。记者在暗访时发现,拍卖公司声称所邀请的鉴定专家都是具备鉴定资质的名家。但据记者调查,他们所谓的专家都是在全国各地“赶场”的专家,除了少部分“有头有脸”外,大多并不知名。
我们在这也呼吁一下,针对古玩类特殊商品,国家应该制定专业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价程序,建立一套严格的、完善的体系,使古玩市场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立栋、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郑传锴对此进行解读。
郑传锴表示,我觉得投资者做这样的投资第一重要的是知识,第二个应该是心态,所以消费者在从事这个投资的时候,真的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到底懂多少。
实际上国内所谓的专家更多是靠职称来唬人的,我国鉴定师方面是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的,只是在鉴定机构上一个登记,实际上我们讲的这些专家,我给大家一些提示,所有电视能看到的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全部都是副研究员以下职称的,正研究员应该是没有上过电视的。
正研究员为另外一部分人服务,我们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更多的抱着娱乐的心态。不要过分的相信专家的。真正能拿出非常有价值的评估报道的分析师往往都去做私募了,其实这个道理都差不多。
张立栋:比如像我们这期案例拍卖公司骗钱,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对藏品来进行鉴定,相对来说举证的难度要小更多,更多的是要证明它存在非法占有的故意,虚构了某项事实,使我陷错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