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花瓶、镂空果盘、全竹背篓……老人手执篾丝,抽插环绕之间,一幅幅构思巧妙的竹编工艺品在他的手下呈现出来,他就是三穗县竹编行业的领军人物——省级非遗竹编传承人龙远军。
黔东南州三穗竹编工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已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三穗县也素有“竹器之乡”的美誉;2007年5月,三穗竹编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该县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竹编文化艺术之乡”。目前,三穗县非遗中心正努力将其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近日,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记者见到了龙远军,他面容清瘦,矍铄,见人总是笑眯眯的。
“我是三穗县八弓镇桥头村村民,今年65岁,家中四代都是篾匠,启蒙老师就是我爷爷和父亲。”在龙远军童年的记忆里,12岁起,爷爷就指点他用竹枝条编些小鸟、小之类的玩意,虽然算不上精巧,但看上去有模有样。17岁那年,开始学习削竹、劈篾、编织等手艺,从此,龙远军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话间,记者观赏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竹编艺术品,有他最擅长的竹花瓶、果盘、鱼篓、细篾篮、蚂蚱篓……镶字的、编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娴熟的竹编基本功底和编制技术。“其实做竹编这个活非常辛苦,尤其是刚学的那段时间,双手被竹子划出一道道伤痕是常有的事。不过,跟竹子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竹编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似普通的竹子对我来说就是宝。”龙远军说。
2006年,龙远军荣获“三穗名匠”、“三穗名创”称号。曾在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上获得作品一等、最聚人气。2015年在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四川青神培训立体竹编技术培训班学习,他制作的作品《竹茶几》获得“优秀作品”称号。
“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和粗丝工艺,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标准,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剖竹、劈丝、刮削、磨光、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龙师傅说。
据龙师傅介绍,三穗竹编工艺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很高。主要有三个步骤:在选好竹子之后,第一个工序就是干燥,这对成品的质量尤为重要,只有竹片达到干燥工艺标准,制成品才不易开裂、变形和脱胶。接下来是软化,对竹条进行软化处理的目的是使竹条易于弯曲定型。最后则是弯曲成形,将软化后的竹条用铁丝扎成捆,放入模具中,置入干燥箱内高温再次干燥,以使竹条弯曲定型。
过去,大多数都是编织最基本的农用器具,近几年,龙师傅在编织精细程度、产品样式和器具美观上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编字竹编。“可以根据需要,用青篾在竹器中编入字样和花纹,大多是福、禄、寿、喜等。”龙师傅自豪地说。
编字所用的青篾不是简单的采用黑色墨水染制,不是用化工染料制作,而是采用当地植物将竹篾高温蒸煮10个小时,制作成青篾,颜色便经久不褪。虽然工序复杂,却没有化工染料的毒副作用,也没有黑色墨水染制的短期脱色缺陷。
随着三穗县旅游业的发展,竹编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商品。与此同时,当地的竹匠们也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升级”自己的手艺,每逢城乡赶集,市场上便飘散出幽幽竹香。
从2002年开始,龙师傅就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当时,有几位深圳客商听闻龙师傅竹编手艺了得,便找上门来,拿出随身携带的5对不同大小的竹编花瓶,请龙师傅仿制,龙师傅仅用3天时间就将所有花瓶仿成。那以后,龙师傅每年都会收到来自深圳的订单。
“2009年,我尝试用篾条编制两个艺术品《饭煲》放在网上,很快就被韩国两名游客购买,后来,他们又亲自来我家下订单。我从中大受,开始创作全竹精编花瓶、精编首饰盒等艺术品,这些年来都有来自、法国、日本、、的客商下订单购买。”龙师傅说。
2014年,三穗县居家宝竹编加工厂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专注于民间竹编工艺技术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型企业,法人代表就是龙远军的儿子龙章柏。加工厂遵循民间手工编制技术,全程采用手工制作。产品装饰类有字画、花瓶、提包、灯笼、饭煲、百宝盒、蛐蛐篓、化妆品收纳盒等;实用类有果盘、杯垫、筛子、箩筐、鱼篓、镂空竹篮等竹器。除了已开发出的竹编产品,还有不少产品在开发中。龙远军认为,一门祖传手艺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沿袭传统的精华,更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注入新的元素,让竹编艺术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从一个乡间篾匠,到一名非遗传承人,世代相传的手艺,让龙远军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培养新一代的竹编能手,把这种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