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份,本来都是树脂工艺品企业最为忙碌的时候:圣诞订单已经发货完毕,需要账款和盘点今年的收成;闭幕没多久的秋交会,需要跟有下单意向的采购商进一步接洽,来年有活干。但是,今年却有点青黄不接。记者走访行业发现,圣诞订单、树脂工艺品出口,今年已经注定惨淡;秋交会上客流不足,下单意向不强,报价偏低,让生产企业进退两难。年关,似乎已经提前到了。
十年前,树脂工艺品是泉州最红火的产业之一,大小数千家树脂厂遍地开花,是解决就业、创造利税的一员悍将。十年后,很多中小企业已经伴随着刺鼻的树脂味一起消失,一度成为唐僧肉的广交会摊位,渐渐成为部分大企业的盘中餐,今年的秋交会上,更显黯淡。
树脂已死?如果从传统的树脂工艺品看,这样的惊叹不无道理,但是在许多的企业背后,站立起来的企业,却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曾经的出口悍将亚伦,在转战国内市场五年之后,已经在全国的高端卖场,打造出一壁炉家居生活馆;专心于喷泉景观的海日星,凭借多种材质的全面开发,在出口市场依然叱咤风云;转型太阳能的奎生工艺,凭借草坪灯这个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对日益严苛的市场和成本双重压力,树脂在泉州的产业版图中,已经逐渐夕阳化;然而从这个产业起家并锐意进取的企业,通过在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革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科技密集型产业正在成型。这就是涅槃的力量。
两大成本卡住行业咽喉
树脂工艺品在十年前出口、利润双双达到峰值以后,经过几年,2008年开始低迷、走下坡至今。从一度的区域支柱产业到夕阳产业,树脂工艺品这十年的变迁,实际上正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衰退的一个缩影:不断翻倍的劳工成本,持续攀升的材料成本,成为扼住树脂工艺品行业咽喉的两大瓶颈。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在泉州的产业版图上,树脂工艺品曾经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面对成本、技术等要素的冲击,已经开始慢慢退出舞台,但转身之后,又以另一个角色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居饰品、园林景观当中出现,逐渐完成。
【人力成本翻倍】
曾几何时,在泉州市的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石狮市、德化县等地方,大小树脂厂遍地开花,没有千余名工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工艺品厂的。然而,过去十年当中,这一股风潮已经退却,伴随着刺鼻的树脂味道消失的,还有分散的、依附大企业的小加工厂,能有300个工人的树脂厂,在业内已经是“大公司”之流:老板的腰包被不断掏空,养不起那么多工人。
一个老板的十年
作为福建省春秋陶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昌毅如今的工作时间,已经越来越向德化县倾斜。在工艺品行业十多年的打拼,给他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公司的钱越来越难赚,但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红”机制已经无可逆转地掏空老板的腰包。
“1999年,我到深圳去打拼的时候,进入一家外贸公司,月薪800元。”回忆起过往岁月,徐昌毅像很多创业者一样难以掩饰激动之情。彼时的树脂工艺品,已经度过最初的快速发展期,但是巨大的利润空间依然不见底,在珠三角地区尤其兴盛;彼时的徐昌毅,之所以选择到深圳去打拼,正是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外贸公司的高工资,尽管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只有800元,但是也足以让初到深圳的他,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当时的德化县,也是正处于陶瓷、树脂工艺品的黄金期,但一线工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500元左右。
这样的日子,还持续了好几年,但是从2002年开始,利益的天平开始慢慢发生倾斜。“最初的时候,我手下的一个文员和一个货检员,他们的工资,已经达到1500元左右。”徐昌毅告诉记者,因为家乡在泉州的缘故,他经常会往返两地,很多订单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频繁,跟泉州市德化县、丰泽区的工艺品企业联系密切,“老板们都在谈论变化,就是外贸公司和加工企业的地位,已经开始互换了。找不到加工企业,外贸公司可就什么都不是”,以丰泽区的北峰工业区、城东工业区等树脂工艺品集中地为例,2005年一线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已经达到1500元左右,而现在基本上在3000元左右。
“实际上,很多办企业的人都能感觉到,过去的十年,老板们赚的钱越来越少,而资本肯定是逐利的,自然就会想办法去投资其他的。”在徐昌毅看来,不断翻番的人工成本,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危机:很多企业积攒下来的财富,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不断流向诸如房地产等新兴的暴利行业,树脂工艺品行业的“造血”功能在不断萎缩。
收缩的企业规模
因为长期在深圳、佛山、潮州和泉州等地之间奔波,徐昌毅更能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身处其中的泉州产业界人士,则不断地挣扎,很多人选择退出。由此带来的整体局面,就是企业规模不断收缩。
作为少数的者,泉州1+1工艺品树脂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昌城也深刻感受到,整个行业的困难已经持续多年,却一直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我自己从事这行已经有十多年,公司的十多个设计师也都是经验丰富的雕塑设计人才,但是支撑得非常辛苦。”马昌城更愿意将公司称为“工作室”,这与他最初创办的小马工作室初衷是一致的:我们并没有从事直接的生产,而是从专业角度为树脂行业提供创意服务。
然而,让马昌城感到沮丧的是,从2002年到2012年,这个行业几乎没什么进步。具体表现在业务上,除了已经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几家公司,能够拓展的新客户,屈指可数;尤其是2007年以后,行业的洗牌更加明显:很多小型公司都渐渐支撑不住,难以拿出资金来购买创意;大型企业在设计人才方面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设计人员的“身价”水涨船高。一个月没有5000块钱,很难找到真正有实力的设计人员;那些辗转不同公司的资深设计师,月薪过万很正常。“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设计师群体的数量,没有多少增长,因为整个行业在萎缩,不需要那么多人。”马昌城分析,新手难以。
这种观点,并非。2002年,丰泽区获得“中国树脂之乡”荣誉称号,树脂工艺产业已成为丰泽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彼时的数据非常亮丽:全区有树脂工业企业283家,占泉州市树脂工艺企业总数的53.7%;产值26.7亿元,产品全部出口,创汇约3.2亿美元,占泉州市树脂工艺行业出口量的64.5%;行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4%,占出货值的41.3%;上缴税收近1亿元,占全区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33%,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9.2%;提供就业5万多人。
十年之后,树脂行业似乎已成为一个“禁区”。在记者谈及这一话题时,丰泽区经贸局相关人士连连摆手,“不谈这个,现在都成了夕阳产业了”;从泉州市外经部门、海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出口值几乎不变,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从8元以上升值到6元上下。
“这对用美元结算出口、用人民币采购原材料和发放工资的树脂工艺品企业来说,压力可想而知。”徐昌毅认为,这一波浪潮,实际上在2006年前后,已经在深圳、东莞、潮州等地方诸多企业迁移,“要么迁移,要么挂着空壳”,泉州紧随其后也不奇怪。
【材料成本攀升】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树脂工艺品行业的困境,实际上最体现“跟国际接轨”:欧美消费力的降低,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还有就是人民币升值,成为压在行业身上的“三座大山”。作为对石化产业下游产品严重依赖的树脂原材料,十年翻了近四倍的油价,成为树脂工艺品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直接推手;另一方面则是欧美消费力的降低,加上对产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成为开拓订单的双重压力。
深受油价影响
如果回过头去看,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以反恐名义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在外人看来,似乎跟树脂工艺品行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业内人士却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冷暖:原油的价格,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开始突飞猛进。
“一边是供应减少,一边是需求猛增,价格自然就被抬了上去。”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黄健民对此深有感触,作为石化产业的下游产品,原油的价格变化,对树脂产品影响极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1999年原油均价为19.30美元/桶,2002年则升至26.15美元/桶,到2005年已经飙升至56.70美元/桶。六年时间,原油价格翻了三倍。
一方面是石油供应商中东地区的产量骤减,另一方面是经济复苏和战略储备的需要,对出口严重依赖的树脂工艺品,由此也在2007年之前,享受到最后的盛宴。“这个行业当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只是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早在2003年6月28日,作为全省第一家民营商会,石狮市信德集团董事长谢景志就是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历经换届之后,他目前出任理事长,对于这几年的行业风波与变革,也都是感同,努力维系着旗下公司的运转,试图带领行业走出困境。
尽管已经过去快5年了,但是号称全国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公司厦门星星工艺品,在2008年轰然倒下,至今整个公司的重组依然在进行中。“其实厦门市花那么大的力气做,是有特别的考虑因素的。”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首先是多达6000名工人,如果不管的话,极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其次是作为行业龙头倒下,可能波及整个大的行业,例如说欠下泉州供应商货款就超过1.2亿元,如果不处理好可能这些供应商也要跟着倒霉。但是,多年的努力还没有彻底扭转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008年以后,订单不断下降的同时,成本不断升高,“就拿原油价格,现在已经要90美元/桶,相比五年前又翻了近一倍。”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不亚于另一场伊拉克战争。“现在购买样品的计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称重量,一种是量高度。原因很简单,相比设计、创意等因素,生产企业对于材料的使用更加。”马昌城感慨,这个行业的设计,竟然是论斤两买卖的。
受制环保壁垒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树脂产品并不陌生,但对于其化学成分却不清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英文字母简称,很多人都见过:最常见的就是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和ABS树脂等五大通用树脂,应用最为广泛,最重要的应用是制造塑料,还有就是合成纤维、涂料、胶粘剂、绝缘材料的基础原料。
“其实很多管道,都是用这种材质。但关键在于,出口的树脂工艺品,并不是摆在地下或在室外的,而是作为家居饰品、圣诞礼品等,因此对于环保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成为企业必须跨过的一槛。”黄健民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些年来欧盟、美国等对轻工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等出台了各种措施,部分甚至细化到0.001这样的单位;很多企业都会据此变更生产工艺或利用新型材料,当然也有跟不上要求的,只能在竞争中出局。
实际上,树脂工艺品是以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模具浇注成型,制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昆鸟、山水等,并可制成各种仿真效果。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在于“仿”的效果,仿铜、仿金、仿银、仿水晶、仿玛瑙、仿大理石、仿汉白玉、仿红木等材质;这些“仿真”材料,可以做出的产品,也都是五花八门,主要包括动物、人物、、教、风景、节日、花园流水造型、喷泉等几大类。“黄健民介绍,这些产品跟人们的日常接触会比较直接,因此在环保方面的要求,也就高了一些。
“现在可替代的材料、产品很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就多了。如果遇到贸易壁垒,很多采购商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把可能涉及的产品排出采购单。”丰泽区一家大型工艺品公司业务经理林女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贸易壁垒,从技术角度来看,并不复杂,主要是集中在挥发性、儿童接触并食入、外包装对皮肤的刺激等方面;解决的办法,往往就是一两种添加剂的事,但采购商要么据此要求降价,要么要求替换产品,过去几年成为订单的不稳定因素。
三化融合或成突围方向
产品具有更多的实用功能,采用更多的电子科技,使用更多的标准工艺,已成为树脂工艺品行业的一个共识。记者走访业界发现,面对日益低迷的外贸和刚刚启动的内销,工艺品公司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进行了不断探索,核心要素是产品创新,以功能化增强实用性,以科技化提升附加值,以标准化降低劳工成本。“三化融合”目前还略显分散,但却为整个产业突围提供了一个方向和可能,并为进军国内市场埋下伏笔。
瞄准“三化”
“有时候我挺着急的,因为这个行业的空间其实挺大的,但是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领军,寻找在本行业的突围办法。”在泉州乃至周边地区、浙江义乌等地方的工艺品行业,周建洪越来越被业界人士所熟悉,从2000年转让掉雕塑工作室之后的十多年,他都一直致力于做一件事情:吸纳最前沿的资讯,服务工艺品企业的大后方。至今,工艺品行业百强企业中,有70%成为他所创办公司的会员,但是树脂行业的活力越来越小,是不争的事实。
“只要这个行业还没,企业就有机会和空间,只是看怎么做而已。”接到记者的电话时,泉州顺通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志坚正在美国出差,他依然执著地在这个行业里寻找蓝海,公司有千名员工,是泉州地面上用工规模最大的工艺品企业,在工人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受到劳动部门的重视。
类似顺通工艺这样的企业,在泉州其实并不少,只不过越来越“”地在某一个领域发展。例如泉州海日星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主营和特色产品日益向喷泉集中,逐渐脱离了小件饰品,在出口方面未减反增;在喷泉这个品类中,树脂也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陶瓷、玻璃、金属、塑料、太阳能等品种,在材质的使用方面日趋多元化。同样是在业界响当当的泉州奎生工艺有限公司,早在2007年就专门成立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太阳能系列产品、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晶片及太阳能光伏系列产品,并已经有了11项太阳能产品专利,特色产品以太阳能草坪灯为代表,在出口中深受欧美、中东的客户青睐。
“早在几年前,我就判断,如果不在产品创新、市场战略等方面转型,工艺品企业将会没落。”这几年来,在内销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亚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芳林介绍,关于转型升级的话题一直都很热门,不同企业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三方面:一是直接转到其他行业去,但是不太多;二是往关联产业转变,例如从小饰品到大家居用品,材料从树脂转向陶瓷、光伏硅晶,尤其是跟电子科技挂钩;三是市场战略的转变,开始转向国内寻找商机,“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来简单的装饰性,更多地向功能化、科技化、标准化转变,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创新的产品,完全能通行国内外市场。
发力电商内销
目前,亚伦(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有三大板块,饰品、园艺景观、电壁炉,其中电壁炉是公司的核心拳头产品,在2007年前后进入国内市场后,就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欧化”风格在家居装修中提升档次、冬季取暖等效果成为攻坚利器。
实际上,像亚伦这样转战内销的企业,并非个例。例如海日星公司,两年前就在湖南设立国内首家子公司,布局国内市场;奎生工艺的太阳能草坪灯,在国内的很多景观工程、别墅建设中被采用。“整个树脂行业,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企业没心思做,导致整体的低迷,但也给了专心于此的企业很大机会。”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黄健民说,国内市场需要在研发、设计、材料等方面进行突破,但是对投入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研发,费用每年甚至高达几百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转战国内市场的工艺品企业,在家居用品、园林景观等方面,零售价基本是出厂价的三倍以上,部分甚至高达五倍,这样的利润,跟2000年前后树脂工艺品的黄金时期旗鼓相当。“但是,这样的算法有一个漏洞,那就是物流仓储成本和税费支出。”致力于工艺品电商平台构建的泉州合创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洪分析,外销的物流、仓储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还有一定的退税,做国内市场则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
实际上,电商的作用,在工艺品行业日益受到重视,而长期从事外贸行业的企业对此也驾轻就熟。“树脂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塑性极强,这点其他材料代替不了。”周建洪认为,伴随着生活方式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异国风情”将被更大程度上接受,在装修、摆设等方面会有巨大的需求,尤其是软装修中的家饰产品,是转战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的卖场,饰品往往只是作为情景设计的一部分,并没有进行综合销售,这也给了电商空间,“线下看货,线上下单”,只是目前还缺少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对话
陈芳林:文化唱戏,打造“壁炉家居生活馆”
五年的时间,可以把一家企业转型到什么程度?亚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芳林,通过打造“壁炉家居生活馆”,实现了产品、市场、品牌等全方位提升。在功能化、科技化、标准化等产品要素上取得突破之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将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良好的消费体验和售后服务,必然带来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好的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文化融入产品。”
强力研发 助推行业发展
《老板周刊》:从出口额看,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市场出现疲软,从您的角度来看,持续低迷的原因是什么?
陈芳林:主要是受全球经济疲软、外部市场大的影响。这是一个行业洗牌与调整的过程与机会,强者恒强,优胜劣汰。资金都是逐利的,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就必须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转型或升级来应对这种挑战。
《老板周刊》:亚伦的转型,在业界受到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从您的经验看,转型的核心,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芳林:我认为,做好产品最重要,而好的产品,一定要有文化、有创意。很多行业的产品,其实是有关联度的,就亚伦而言,如何在装饰性的同时,让产品更具有实用性,具备更多的功能性,这就要求企业重视研发,加大投入力度。
亚伦电壁炉开拓国内市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东文化差异。人喜欢贴近自然,回归自然,所以其产品设计突出质朴无华的本质;而中国人喜欢奢华与大气,强调感观的舒适享受。我们在中国导入壁炉文化的时候会保留其核心元素,同时根据中国人喜好,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例如“火”元素,在欧洲原有“忽明忽暗”的炉火效果上,改进为中国人喜好的“红红火火”的虚拟炭火效果,使之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老板周刊》:对于产品创新,您能否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些案例?
陈芳林:我们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电壁炉,采用了红外线加热技术,同样的电量,加热速度提升50%,受热面积提升50%,这样的效果,相比普通的取暖器,肯定更受欢迎;外观上,增加了实用功能,可以作床头柜,放东西,十分实用。
这款新品,我们在国内还没有全面铺开,但是一些国际大客户,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实道理很简单,创新很重要,目前我们已经有80多项国家专利,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更具备核心竞争力。
《老板周刊》:这是否代表了产品创新的趋势?
陈芳林:是的。从国内的家装趋势来看,消费需求已从“重装修,轻装饰”转变成“重装饰,轻装修”,大家更加注重于环艺软装的搭配。所以在产品的研发上,一是要注重产品实用性与功能性;二是工艺“从粗到细”,在设计、做工等方面要做到真正的精细化,这才能上档次,提升整件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环节 打造品牌
《老板周刊》:很多出口厂商的生产能力都很强,但是却迟迟没有转型内销,其中最大的忧虑,就是做国内市场要面临的价位、账期、渠道等,跟外贸有着太大的区别。
陈芳林:做国内市场,确实也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参与其中的企业也很多,而且很多都已很成功。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对国内市场更容易熟悉,关键是要不要去做。
《老板周刊》:一件产品到顾客手里是要经过很多环节的,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陈芳林:根据较为普遍的规律,每增加一道环节,就要被留下15%的利润。因此,必须要减少从工厂到门店的环节。在营销方面,我一直致力于减少环节,一方面公司、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渠道通畅,强化销售团队的执行力。
《老板周刊》:亚伦转战国内市场以来,在销售团队方面,目前的架构达到什么程度?
陈芳林:我们主攻国内市场,同时不放弃国际客户。目前,亚伦在全国有近200个经销商,主要是以地级市为覆盖范围;在很多高端卖场内,有且只有一家亚伦专卖店。接下来,我们将迅速抢占市场,争取在市场占有率、销售额、效益、品牌美誉度和品牌高度上,都坐到领军品牌。
《老板周刊》:做国内市场,就必须走品牌之,同时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对于亚伦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陈芳林:我们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壁炉生产商之一,年产20万台以上,生产车间背后,是超过30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目前正在筹建中国电壁炉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力图做到完美。这些都是产品质量、数量的强大保障。
《老板周刊》:对于品牌打造,就涉及经销商和专卖店的管理,亚伦的经验是什么?
陈芳林:对于经销商的选择,主要是三点:有相应的从业经验,认同公司的文化,具备专业的知识。目前,我们的渠道,已经深入全国各大中城市,公司也采取了有力的监督和适度灵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避免代理经销商各自为政、互相倾轧现象的出现,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目前,亚伦已经是中国驰名商标。接下来,亚伦还将与多个合作,立体宣传亚伦品牌,进一步提高亚伦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国“壁炉家居生活馆”,提升大众居家生活品质!(记者 徐锡思)
(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