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5日讯(记者 赵筱青)青奥会吉祥物“砳砳”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一时间,毛绒“砳砳”、灯艺“砳砳”、面人“砳砳”层出不穷,但就在南京,有一位年近八旬的玻璃艺人,他用灵巧的手与嘴制作出了仅有3cm高度却异常精细的玻璃“砳砳”。这位老人叫吴新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玻璃工艺奇才。
中国江苏网5月5日讯(记者 赵筱青)青奥会吉祥物“砳砳”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一时间,毛绒“砳砳”、灯艺“砳砳”、面人“砳砳”层出不穷,但就在南京,有一位年近八旬的玻璃艺人,他用灵巧的手与嘴制作出了仅有3cm高度却异常精细的玻璃“砳砳”。这位老人叫吴新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玻璃工艺奇才。
在南京1912街区,记者见到了这位玻璃艺人。摊位前,五颜六色的待售玻璃工艺品琳琅满目,引得不少市民驻足围观,而吴新安也把工作台搬到了现场,一根细直玻璃棒在1200℃的高温火焰下,融化成半固体,吴新安如同一位魔,握着这两段“魔法棒”,在火焰上跳舞。软化的玻璃在他的巧手下,仿佛融入了生命,几番巧妙的绕折,就形成了基本的外形。只见吴老动作熟练,一气呵成,一根平淡无奇的玻璃棒在十分钟内就化成了一只小白兔,打了孔,穿上好看的丝带,小白兔立马就“蹦”上了一位小顾客的胸前。
“我要小兔子!”“我要小鸭子!”无论小顾客提出要做哪种动物,吴老都能信手拈来。吴新安的徒弟在一旁告诉记者:“只要师傅看过的,都能做出来,师傅从来没有任何图纸,所有的样本都在他的脑子里,只要需要,就能化为艺术品。”记者感叹吴新安是从哪位名师学到的技艺时,在一旁忙活着的吴老呵呵一乐:“我没老师,都是自学的。”记者了解到,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吴老是江阴人,高中毕业后进入南京华东电子管厂从事电真空玻璃吹制。“不过,那会吹的都是工业上、生活中需要的电子管,造型规整统一,跟艺术没多大关系。”吴老的学生这样说。
自小自幼酷爱艺术的吴新安,在工作中,日渐迷上了灯工工艺,即用玻璃加热进行造型的艺术。他介绍,灯工玻璃工艺品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五彩六色的玻璃棒为主要材料,运用氧气与液化气给玻璃棒加热(喷火嘴温度约在400℃~800℃),使加热后的棒材快速融化,然后由操作工借助钳子、刀片等其它小工具进行各款产品塑形。生产品种主要包括各种饰品,具有造型别致,流光溢彩,玲珑剔透的特点。经过不断的摸索,在吴新安的巧手下,玻璃首饰、风铃挂件、烛台、镜框等生活用品以及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摆件都被一一制作出来。
制作过程中,灯工工艺变化多端,做的东西可大可小,根据各种不同材质的玻璃,在预热、加温、防爆的每一步骤都要控制好玻璃的温度、熔化程度,在玻璃固液态变化的短时间内要一次性完成造型创作,“必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吴老如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掌握玻璃仪器、琉璃和灯工三门工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吴新安一就是近60年,到目前为止,他创作了上千种玻璃灯工造型,在国内灯工玻璃艺术品界绝对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时代的变迁中,吴新安制作的物件取材也在与时俱进。从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喜闻乐见的牡丹、鸳鸯等逐渐演midd-984变为人物、小清新萌物。善于创新的吴新安发现,玻璃艺术要想一直传承下去,必须得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他留意到,年轻人用的智能手机往往都会配上一个防尘塞,市面上的防尘塞多用塑料制作,吴新安想到用玻璃制作防尘塞,为了迎合80、90后,吴新安特别留意了动漫,用玻璃制作出了一批“呆萌”可爱的防尘塞,每个售价仅10元,深受年轻人喜爱。记者发现,短短十分钟内,防尘塞就卖出去了数十个,而且是一入手,就迫不及待地给手机装上。
在防尘塞的旁边,吴新安为南京青奥会设计的“砳砳”挂件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记者看到这枚挂件虽然只有3厘米,却非常精细,“砳砳”的肚皮上还有青奥会的LOGO与“2014”的字样,字体大小仅有几毫米。吴新安的徒弟透露,这个挂件只有唯一的一个,是吴新安为了迎接青奥会特别制作,属于“自留款”。“制作起来特别不容易,需要使用放大镜再用极细的针在砳砳的身上写下字。”她如是说。
但吴老也表示,以后会设计更多原创更多关于青奥的玻璃纪念品,“到时制作出各种造型的砳砳,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让老外们也看看。为青奥宣传出一把力。”如今,在一家手工艺工作室担任顾问的吴新安有了3个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90后徒弟,三位徒弟都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若能够将学院的知识与手艺实践结合起来,玻璃工艺就后继有人了。”吴老说着,又继续制作起手头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