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支点——南京书画艺术品市场观察

※发布时间:2018/5/9 18:23: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4年全国艺术品秋拍接近尾声,南京的这一轮秋拍也将在2015年1月结束。据多方反馈的信息来看,成交价、成交率、总成交额均不乐观。以书画为主体的艺术品市场,仍处盘整深寒季节。

  著名拍卖公司佳士得2013年拍出的艺术品和珠宝总成交额达7美元;上海今年举办的莫奈画展门票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南京利源集团掌门人严陆根今年拿出自己20多件藏品在省美术馆展出,单日吸引参观者竟达6万人次……这表明,在一般人眼中十分小众的艺术品市场,可待开拓的空间实则可观。

  当下,重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终于走到了调整与修复的时段,互联网工具又为这个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这为南京艺术品产业再度起跳提供了新的机遇。

  和其他地区一样,南京艺术品经营机构主要分两类:拍卖公司和画廊。南京每年能正常组织拍卖的拍卖公司大约有10多家,较有名的有九德、经典、凤凰等。与、上海、甚至杭州相比,南京这些拍卖公司十分“弱小”。近些年,南京各家拍卖公司全年交易额相加,也不如一家大型拍卖公司一个场次的交易额。南京大小画廊约有百家以上,夫子庙、清凉山、1865等处分别集中了一批,其余则各处。有些机构虽然名为美术馆、艺术馆,实际上仍以经营艺术品买卖为主,并未改变画廊或者画店的实质。这些画廊的规模普遍很小,不少画廊仅有一名员工,能聘用一二十名员工的就是大型机构了。

  南京向来是全国书画创作的高地,从金陵画派到新金陵画派享誉全国,傅抱石、林散之等更是的大师。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整个江苏,创作实力则更是从古到今令人惊叹。“一部《中国美术史》江苏可占半部”这句话,在业内一直广为,虽有自夸之嫌,却也并非完全的虚妄之语。时至当今,南京以及江苏虽然暂时没有出现全国的艺术大师,但整体创作实力仍是很强。

  再说购买力。资深艺术市场研究专家纪太年先生告诉记者,江苏向来不缺少大藏家,现在也是。这些年,在、上海、等地的拍卖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江苏的藏家频频举牌。甚至远在美国与欧洲的拍卖场上,也常有江苏藏家出现。“南京一批房地产开发商收藏了价值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艺术品。我所认识的一位开发商,目前仍然每年要买二三个亿的艺术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艺术市场从业人士透露。

  “南京的藏家们习惯于到外地买艺术品,甚至出手江苏书画名家如傅抱石等人的作品也往往舍近求远,把作品拿到等地的拍场去拍,这都是业内旧闻。”艺术品市场资深人士周先生说。

  南京艺术品市场为何做不大?纪太年认为,一方面是南京市场“克隆”了全国艺术品市场的通病,比如假画泛滥、诚信缺少等;另一方面,商业模式陈旧是重要原因。

  “反观全国艺术品市场几大亮点,如宋庄、艺术成都、深圳大芬村、山东青州,再如近一二年把画展办得风生水起的上海,无一不是较为新颖先进的商业模式在起关键性作用。”纪太年说。

  据介绍,宋庄原是城郊接合部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自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入驻至今,经过近20年的积累,截至2014年已聚集了约13000名艺术家,外加几十家展览馆等入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作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际化小城镇,宋庄的经济也与2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深圳大芬村则以流水线生产油画行画出口为特色。这里聚集了美术家、画师、画工5000人以上,画廊500多家,产品大量销往美国、欧洲、中东,得享“中国油画第一村”之誉。

  今年年初,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作品展。凭借草间弥生的巨大影响力及成功营销,这个展览在50元一张门票的前提下,迎来了30万观众,总门票收入近1500万元。紧随其后,上海天协文化有限公司、K11艺术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在沪开展,门票100元一张,观展者达到4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了罕见的4000万元以上。

  “南京的画展一般都是主办方群发短信请人免费来看,敢收门票的还没听说过。”纪太年说,“上海人办画展敢收门票,至少说明真正的艺术名家、大师具有类似于影视明星一样的市场号召力。这给我们一个提示:艺术品市场还有一些被长期忽视的空间可待开拓。”

  近两年,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及艺术品市场本身多“病”发作,全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深度盘整中。业内人士认为,这给了南京艺术品市场探索新、弯道超越的良机。

  几个月前,南京利源集团董事长严陆根宣布退出房地产业,全力进入文化艺术品市场。他表示要在未来若干年内斥资30亿元,通过举办南京国际美术节、艺术全球高峰论坛,完成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美术艺术家创作社区,建立艺术品指数、艺术品基金等10多项大动作,千年来中国艺术品交易模式,将一批优秀的中国艺术家推向世界,同时完成旗下南京布罗德公司上市,使其成为年艺术品交易额不少100亿、年利税不少于20亿的中国文化产业示范企业。

  利源的宏大构想激起强烈反响。“利源此举,放眼全国艺术品市场也算是罕有其匹的大动作。其顶层设计击中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与痛点,试图以资金优势为基础,把现代商业模式引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值得期待。”纪太年说,“不管是严陆根也好,李陆根也好,总之南京艺术品市场要想实现弯道超越,亟待优秀的企业家投身其中,全力而为。”

  长期乐观的第一个理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至今仍然可以说刚刚起步。多年来,流行音乐在中国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大量普通市民高价装修的墙面上仍然空空如也,很少看得到书画等艺术品。爱美,人皆有之,未来艺术品市场具备“刚性”与“海量”潜质。

  第二个理由是社会富有阶层向来对艺术品情有独钟。如此,中国古代也是如此。清朝时,生活在扬州的郑板桥等扬州八怪一面高价卖画,一面清高自诩,对于他们看不起的少数富有盐商,不管对方给多少钱也不卖。有的盐商为了得到一幅名家作品,不惜拐弯抹角花高价“行骗”,成为一时佳话。中国如今也是如此。仅说江苏,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家早已大举进入收藏品市场,藏品价值几十亿的大藏家亦不鲜见。

  用收藏艺术品的方式体现尊荣感,是有品位的富有阶层人士的共同心态。一组统计数据称,在,富有阶层收藏艺术品者超过60%,中国这一数字目前尚不到5%。由此看来,未来收藏艺术品的富有阶层人士当会更多。

  艺术品市场兴盛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品一直具有书写财富的独特能力,这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参与热情。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仅举一例。

  2014年11月下旬,佳士得2014年秋拍“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下简称“永乐唐卡”)专场在会议展览中心举槌。该拍品以5000万元港币起拍,最终由内地“任性”藏家刘益谦拍得,成交价3.48亿港元。

  据佳士得公布的信息,这件唐卡已经是4次进出佳士得:1977年首次出现在伦敦佳士得拍卖现场,以7000英镑成交;1994年再现纽约佳士得,以100万美元易手;2002年出现在佳士得拍场,创下3087万港元新纪录;本次登场佳士得,以3.48亿港元再度易手。

  直观起见,我们可以把这件藏品4次交易的价格全部按当时的人民币折算(不太精确):37年前成交价约4万人民币;20年前成交价约860万元;12年前3240万元;今年是2.8亿元。再算一下37年间这件藏品的增值,是7000倍,平均每年增值189倍。

  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品反复续写财富有其必然性: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世界的高贵外显,成为人类的深爱顺理成章。在所有文艺作品中,画作具有“每位艺术家原作总量有限、每幅唯一”的特质,这高度契合了“物以稀为贵”的收藏铁律。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