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川木雕馆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 在第4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大理州在木艺馆专设以“千年技艺 手工木雕”为主题的中国大理·剑川木雕馆,展示剑川木雕文化。同时,剑川特色工艺品布扎、黑陶也亮相南博会,展示了剑川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
签约仪式
“此次南博会,剑川县共10家企业参展。”剑川县招商合作局局长陈衡松介绍,本届南博会,在经贸合作签约方面,剑川签定了马登旅游区开发合作项目,总投资5亿元。此项目的签定将改善剑川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剑川旅游服务水平。此外,南博会期间,剑川将开展招商推介,与宏大集团等企业进行洽谈交流,推动剑川经济发展。
手工木雕 传承千年的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
剑川木雕始于公元十世纪。秦汉年间,地处南方丝绸之与茶马古道要冲的剑川,多元文化交融带来了多元风格的建筑技巧;唐朝,来自西蜀的工匠给剑川木雕注入了大唐王朝的基因;至清朝,剑川木雕日臻成熟,雕刻艺术更趋精湛,基本上将雕刻工艺中的圆雕、浮雕、浅浮雕、线雕、透漏雕等全套雕刻艺术手法用齐。其雕花层次也从明代单一的单层线雕,浮雕发展到单层、两层直至七层透漏雕花,形成后来剑川木雕艺术的典范。
剑川木雕1
剑川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剑川古城内的21个明代院落,146个清代院落,邻近古城散落着的众多、戏台、民居,古城院落内随处可见的斗拱、雀替、门廊、窗棂,数层镂空雕刻有花鸟虫鱼、典故故事的格子门,生动呈现出剑川木雕工艺的典雅和精湛。
南博会上的黑陶
海门口遗址发掘的大量陶器说明了土陶制造业在剑川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海尾河周边有着一种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适合做土陶,因此海尾河畔兴起了土陶制造业,这里的土陶业千年不衰,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剑川黑陶传承人董月畅
剑川黑陶传承人董月畅出生于海尾河畔天马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董师傅中学毕业后投师本村的土陶艺人(外号“上校”),出师后从事瓮、罐、锅、盆等土陶加工业,四十年多年来,董师傅潜心钻研,不断创新,近几年他在传统土陶技艺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赋予土陶以新的思想与灵魂,创建了崭新的品牌“剑川黑陶”,其研制的黑陶制品鲜活生动,细腻精致,造型优美,名扬云南迤西各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
“布扎”是流传于大理州剑川县的一种白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据考证,此项工艺源于端午节、“二月八”佩戴香囊“避”的习俗,剑川每逢端午节都要在儿童胸前挂一串布扎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布扎工艺品。
布扎工艺品
布扎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先按照设计图样剪出布块,然后缝成雏形,之后填入艾草、高蒿、马蹄香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绣。布扎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每逢端午,儿童要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猴子、老虎、绣球、鱼、白鹤飞松、童子采莲、二龙戏珠等3至8件组成。猴子表示机灵,绣球象征吉祥,则为护身宝物……各种样式的布扎都有着其美好的寓意。
十二生肖
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13岁开始做布扎,学习剑川布扎几十年,在继承了白族传统布扎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用五彩的绸缎绣制出各种人物、山水、以及十二生肖等,极大的丰富了剑川布扎产品。此次南博会,她带着近300个品种的布扎工艺品,展示剑川的特色文化。(摄影 马琛 薛丹 杨冬霞 李晓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