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塑料管 编出财富

※发布时间:2016-3-22 20:33:2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孙正祥正在编织。

  故事

  开县文峰街道富厚社区金开菜市场附近,有一家特别的工艺品店,店铺里挂满了编制的彩色背篓、果盘、笔筒、花瓶、篮子、草帽等,小店生意非常火爆。

  58岁的孙正祥是万州周家坝人,14年前跟着姐夫学得塑料管编织缝纫手艺,便开始带着全家走南闯北。去年6月到开县开店后,生意非常好,为全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建筑工人创新编织

  孙正祥14年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工,那时已经44岁的他,深感对体力活有些力不从心,“给别人打工总是有约束也不,我年纪慢慢大了,就想另谋出。”

  正在孙正祥一筹莫展的时候,从外地回来的姐夫给他带来了商机。“姐夫在云南学到了塑料管编织缝纫技术,在当地开了个店做草帽,生意还不错。”

  孙正祥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跟着姐夫学会手艺后,就带着全家到深圳开店。他还在做草帽的基础上变化了很多花样,创新制作了花篮、背篓、花瓶、果盘等样式,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些天,我在琢磨编织缝纫灯笼的造型,春节前后,估计会很好卖。”孙正祥说,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爱好,一直在不断创新中。

  编织产品市场热销

  孙正祥的店铺里,放置着编制好的成品,店铺里分工井然有序:他负责艺术品的后期装饰,儿子、儿媳和徒弟负责编织缝纫。

  “我们走了深圳、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孙正祥说,“根据我10多年的经验,这种工艺品在每个地方只能持续火爆一两年,时间久了顾客就觉得不新鲜了,所以又要到另外的地方继续做,但只要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去哪里做生意都是一样的。”

  去年6月到开县后,孙正祥的工艺品一直处于热销状态,目前接到的订单,做到今年6月都做不完。“照目前的情况,每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比打工要好。”孙正祥说,全家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2点。

  招收学徒传承技艺

  通过顾客口耳相传,孙正祥的塑料编织品在开县不仅热销,而且吸引了不少学习者。

  竹溪镇的冉启贵正在店里学习,将塑料管编织成彩色。她告诉笔者,自己看到邻居家里摆放着这样一件工艺品,非常喜欢,于是专门到这里买材料,跟师傅学习编织,准备编10多个花篮和菜篮送人。

  “我觉得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东西,更有意思。”冉启贵说。

  孙正祥说,十几年前,这门技艺只在亲戚间传承,自己一直都没招收学徒。如今社会信息发达了,他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从2012年起他便开始招收学徒,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

  “编织技艺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需要,因为每件编织品没有固定的尺寸,除了基本的编织技巧以外,还要靠自己对作品的总体感觉和创新思维来操控。”孙正祥说。

  文/图 通讯员向萍 李艳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