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界手工艺遇上中国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2-6-17 16:39:40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维基解密黄菊自杀来自埃及的阿默德,已是第二次参加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这次来厦门,他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微信,来和家族作坊里的亲友讨论哪款配色更受中国人喜欢。

  2日,进入本届文博会的最后一个展览日,持续火爆的“文博会”人流如织。尽管价格不菲,阿默德充满异域风情的拼布挂毯一下卖出了好几张。

  “我从9岁开始跟随祖母做拼布,销量最好的是现在。”阿默德说,同行中有机器缝纫的,但没有他“这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受欢迎,“很多中国人告诉我,这像中国的‘百衲衣’,让他们想起祖母或者妈妈。”

  在“世界手工艺广场”上,像阿默德这样的手工艺者有近百位,来自于东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陶艺、木雕、丝绸、地毯,这些民族风格强烈的手工艺品大多渗透着当地人的生活,不少传统手工技艺因“外销”需求而得以传承、兴盛。

  “布哈拉像我这样的画师有几十个,细密画从16世纪流传下来,就一直受欢迎。”乌兹别克斯坦的细密画画师拉赫蒙笑着对记者说,“当然也不一定有人能像我这样,能够4天内赚到7000元(人民币)。”这是他参加上届文博会的收入。

  学画十余年的拉赫蒙擅长描画射猎、婚嫁、赏花等生活场景,色彩鲜艳,纤毫毕现。他说,历史上阿拉伯人曾具象图形,艺术家们偷偷绘制并隐藏于书本中,所以有了细密画;如今,细密画的题材、颜色和形状仍可见这个昔日丝绸之上的枢纽国家深受各个地方的文化影响。

  “书本这样大尺寸的,也要画个四五天,但喜欢就乐在其中,不觉得辛苦。”拉赫蒙说,“中国人现在也越来越喜欢在家里挂画,这也许会让细密画更繁荣。”

  不过,现实中也有很多手工技艺受现代化、机械化的“围猎”而难以为继。精于韩国银器锤起传统技艺的林必玉向记者展示她手上的硬茧时,骄傲中也颇为难,“制作银器,贴金和锤起都需要缓慢的工作节奏,量产很少,现在年轻人已很少愿意来学。”

  林必玉入行30年有余,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洗玲工房,有十长生银茶壶、银茶壶等作品曾入选茂朱传统工艺韩国大展和KDB传统工艺艺术大展。至今,她仍亲手制作手作银器,“打算做到做不动的那天”。

  “面对大市场,手工艺产品竞争力很低下,是没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但可以考虑加入合成去提高价值。”长期关注印尼手工业者状况的印度尼西亚设计师哈利认为,手作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个性化设计和饱含的工匠情怀,“手工艺是不完美的,但从任何角度看,都是独特的产品,会投射工匠的心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