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三个常设展厅:《上海县七百年展》《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通过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和现代多展示手段,生动全面地展示了现闵行区版图内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及璀璨多姿的民族乐器文化。
闵行博物馆的建成不仅是闵行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表现闵行地区人杰地灵、崇文厚德和在新时代开拓进取,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张沉甸甸的文化名片。
腹部外侧镌有“和平”四字,在其左右分别镌有“法总韦礼德君荣归纪念”、“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敬赠,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两段小字。它是1924年,上海总商会和上海县商会赠予时任法国驻沪总的韦礼德的送别礼物。
人物庭院图被面,长192cm,宽127cm,布幅宽42cm。被面上下分别留33和31cm的蓝色空间。四边框饰花鸟狮子滚绣球图案。主体图案为人物庭院。1965年出土于上海县马桥乡三友大队。
外壁胭脂红釉作地,绘粉彩垂枝石榴和蓝料彩花卉纹;碗内施满白釉,底面绘矾红彩不规则的五只蝙蝠。足端露胎,胎质坚硬洁白,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圈足内手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印章款。此碗制作规整,胎质细mxbd-200密,釉彩润泽鲜艳,绘画技艺娴熟,堪称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民窑制瓷精品。
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成为中国的重要。
马桥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第一阶段主要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400年),个别遗存可以早到崧泽—良渚过渡阶段。第二阶段是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是该遗址分布面积最大的文化遗存。第三阶段是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发现有其中各时期的文化遗存。
《马桥文化》基本陈列,展出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余件器物。
灰色胎,局部紫褐色,质硬。豆盘内施青釉,釉面较多剥落。敛口,口沿旁有3个贴耳,浅弧腹,喇叭形高豆柄,豆柄上部与盘相接处贴环耳。沿面饰弦纹,圈足饰凸棱纹。器形与福建黄土伦文化的硬陶豆相似,说明马桥文化与南方文化有交往。
泥质灰陶。敞口,粗颈,椭圆形扁腹,尾部上翘,半环形扁鋬,假圈足,平底。颈部和扁鋬上饰云雷纹,圈足饰弦纹。
泥质红陶。折沿,沿面略凹弧,方唇,圆腹,凹圜底。口沿与器身相接部位有指抹痕迹。通体饰叶脉纹,沿面上轮旋纹,并刻划一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