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门牌更似“户口簿”

※发布时间:2019-10-16 11:36: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收藏到一张民国初期门牌。该门牌由安徽省太湖县颁发,质地为机制黄纸,长27厘米,宽25厘米,采用木刻版印刷,毛笔填写,在结尾处还盖有太湖县知事的官印。   这枚门牌正文内容如下:“太湖县知事公署为发给门牌事。照得调查户口,所以清理匪源,兹经刊印门牌,挨户颁发。仰该户主遵照后开各项逐一填注,张贴门首,以便随时稽察,登簿备考。嗣后,该户主如留亲友住宿,应即先赴保董告知,听凭稽查以杜混迹之弊。倘遇生死婚嫁、增减丁口以及迁居他处,均着该户主报告董事查照,由其按月汇总册报,以凭陆续更正。切切,此示&rdquo,北京积分落户申报条件越来越简单,北漂有希望了。;。   此门牌的户主为刘保泰,时年66岁,系太湖县北乡南庄保(今属岳西县白帽镇)农民,住址在二甲上街第39号。门牌上所记载的调查事项除户主姓名、籍贯、年龄外,还有居住时间、职业、房屋、家属、学童等情况。   现代门牌大多为建筑物的地名标识,而中国古代的门牌担负着更加复杂的功能,基本上类似于现代的户口簿。《宋史·兵表》之六《保甲》云:“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牌”即是我国门牌的雏形,进京指标的单位或公司,公布一份送给2020届毕业生。。后来,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编制赋役黄册,户口编成里甲形式,北京落户政策2020年这几种人分分钟入户。,发放户帖,上面书写姓名、年龄、居住地,户籍上报户部等,使保甲户籍制度规范化。清代,保甲制度已被当作防盗安民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希望借此清除土匪,监督不法行为,强化对人们的管理。清世祖入关后,即令各州县编制户口牌,作为住户的居住凭证,“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康熙四十七年诏令“户给印信纸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乾隆二十二年颁令“每户发给户牌”,“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报”。直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仍然沿袭清朝旧制。新中国成立后,保甲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存至今的纸质门牌可谓凤毛麟角,这张民国初期的门牌历经近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它的发现,为人们研究当地民国时期保甲户籍制度提供了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