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从秦始陵博物院(以下简称秦陵博物院)传来喜讯,2018年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项目“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我省以取得的系列文物科研而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标志着陕西文物科研团队继续在全国陶质彩绘文物领域发挥领跑作用。
2016年,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交大等8所高校签署创新联盟协议,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并搭建创新联盟平台;省文物局与西安交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遗产现代科技研究院,将西安交大作为秦陵博物院陕西省陶质及彩绘文物修复工程中心共建单位。
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大科技合作始于2010年,那是该院承担的首个科技部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出土陶质彩绘文物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大负责课题技术攻关。该课题于2012年11月通过科技部、国家文物局联合验收。2011年至2016年,该院与西安交大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与关键技术基础”等国家级重点课题于2016年底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
通过陶质彩绘文物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陕西省陶质及彩绘文物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大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在材料学、化学、建筑规划、信息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共同针对文物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关键技术等,开展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
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大在“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中,针对中国古代彩绘出现病变和古代彩绘的珍贵性、不可再生性和大型彩绘不可移动性等问题,提出迫切需要研究针对性材料。针对古代彩绘文物的关键病害等问题,建立准确可行的无损和微量识别彩绘黏合剂分析的标准图谱,颜料对黏合剂老化的催化作用及其他机理。为深入理解早期彩绘制作技术与工艺、艺术品的判断等提供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持。
基于彩绘有机、无机复合结构特点,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大的科研人员在吸纳已有材料优点的基础上,又研究出新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秦陵博物院的兵马俑等多处文物现场进行粘接回贴和加固,取得安全有效的针对性效果。
在“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应用”项目中,科研人员针对陶质文物关键病害,对用于粘接和回贴、渗透加固、表面防护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依托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设计制备微纳米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有机、无机组分协同效应的调控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探索材料功能时效和寿命预测方法,量化确定影响有机、无机材料寿命的主控因素,在研发材料模拟和现场实施基础上微纳米硅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基体匹配性、兼容性。专家评议“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应用”在新型陶质文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功能实现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
科研人员通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这一平台所取得的研究已成功应用于秦俑坑出土陶俑、钟山石窟、河南城阳城遗址出土战国陶器、荆门黄付庙墓群出土陶器、鄠邑区陶器等脆弱性砖石陶的修复中,带动省内外基层文博单位修复水平提高,得到当地文博单位高度认可,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领域的领军者,展现出文化遗产科研领跑和文化自信的风貌。
目前,秦陵博物院在陶质彩绘文物技术方面取得的系列,正通过“科研”“工程中心”逐渐推广到各类陶质彩绘文物中,面向省内外扩大研究的对外辐射力,显著提高陕西陶质彩绘文物整体水平,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秦陵博物院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的科研团队继续领跑全国陶质彩绘文物这一领域。基于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实施,该院文物修复研究团队发表核心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授权专利10项,联合培养指导的10余名文物方向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
秦陵博物院研究员容波入选2017—2018年度国际利荣森纪念资深访问学者,2018年受邀前往美国史密森研究所弗里尔-赛克勒博物馆进行古代中国早期彩绘雕塑中的生漆研究。文物修复师马宇被授予2017年陕西省“三秦工匠”荣誉称号。
秦陵博物院充分利用西安交大合作共建单位的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师资力量和培训场所,先后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科研山东青州工作站和陕西咸阳工作站,同时对山东定陶、河南焦作、湖北云梦、甘肃火烧沟、安徽六安、山东滕州和陕西的昭陵、咸阳三义村、榆林等文博机构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修复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从而积极推动全国陶质彩绘文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在本行业技术水平方面的影响力,逐步形成我国陶质彩绘文物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对秦兵马俑陶质文物腐蚀调查发现,彩绘陶质文物最常见的病害是彩绘层粉化、起翘、龟裂、脱落等。秦始陵博物院在陶质彩绘文物研究上,不仅重视与国际接轨,梦见老虎咬人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寻求合作与交流。
文物是历史的展示片段,有文字的文物向来都是佐证历史的重要依据。5月16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公布了三项秦封泥学术研究重大。其中,代表秦代“三公九卿”最高级别的孤品官印“右丞相印”秦封泥现身,包括在内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过这枚印章。
■墓葬群位于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面积7000平方米。古铜矿遗址考古队总领队、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陈树祥介绍,墓葬群位于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面积7000平方米,已发掘800平方米,适宜勘探面积22500平方米。
1月24日,从秦始陵博物院(以下简称秦陵博物院)传来消息,2018年秦陵博物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项目“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我省以取得的系列文物科研而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标志着陕西文物科研团队继续在全国陶质彩绘文物领域发挥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