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史前人类的心灵之约

※发布时间:2019-3-25 4:17: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钱包颜色与财运彩陶是中国史前极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品,陶器上繁简不一的纹样,绚丽的色彩,仿佛画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悲欢。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彩陶上所体现出的独特时代与地域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和风俗,而在大约6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它的广泛也带来了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陶器最早界上出现的年代大致是15000年前。虽然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具出现,但作为一种器具,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陶器也属于艺术创作。最初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多是在制作过程中留下来的一些印痕,如绳纹、弦纹之类。经过反复实践,大约在7000年前,史前陶工逐渐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器表面绘以矿物颜料色彩的技术,烧制后彩色不易剥落,未施彩的陶器表面和彩色花纹所构成的色差更为明显,彩陶工艺由此发明。随着绘画技巧的提高,一代代传承的技能不断发展,纹饰的构图与内涵不断丰富,彩陶很自然地成了体现史前时代艺术最高水准的载体。

  6500—4500年前,是中国史前彩陶的繁荣时期,有学者将这延续大约2000年之久的中国史前新石器时代称为“彩陶时代”。我们以仰韶文化制陶工艺为例,在这个长时段的跨越中,它经历了从早期半坡文化的完善,到中期庙底沟文化的发达鼎盛,再到晚期西文化的衰落。

  半坡文化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要风格,流行用直线、折线、直边三角组成的直线体几何图案和以鱼纹为主的象形纹饰,线条比较简练,色块凝重,主要绘制在钵、盆、尖底罐和鼓腹罐上,有一定数量的内彩。半坡彩陶的象形纹饰有鱼、人面、鹿、蛙、鸟纹等,鱼纹常绘于盆类陶器上,被研究者视为半坡文化的标志。鱼纹与半坡文化先民祭祀活动的内容有关,早期鱼纹写实性较强。到晚期时,部分鱼纹逐渐向图案化演变,有的简化成三角和直线等线条组成的图案。有的器物上将写实的鱼、鸟图形与三角、圆点等几何纹饰融为一体,纹饰繁复,寓意深刻。

  庙底沟文化彩陶更为发达成熟,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庙底沟文化彩陶增加了红黑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复彩,纹饰更加亮丽。彩绘常见于曲腹盆、钵和泥质罐,一般不见内彩。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几何纹以圆点、曲线和弧边三角为主要元素,改变了半坡文化彩陶简洁的风格,图案显得复杂繁缛。有一种“纹”最具特色,阳纹涂彩,阴纹是底色,纹都体现有强烈的图案效果,都能显示完整的花纹图案。几何纹彩陶主要表现为花卉图案形式,它被视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一个显著特征。庙底沟文化象形题材的彩陶主要有鸟、蟾和蜥蜴等,鸟纹占象形纹饰中的绝大多数,既有侧视的也有正视的形象。鸟纹也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简化的发展过程,一部分鸟纹逐渐演变成一些曲线并融会到流畅的几何纹饰中。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勾勒出植根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范围。它不但遍及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还跨越秦岭、淮河,到长江中游和上游地区,甚至在江南也能见到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踪影,北边的河套至辽海地区也不例外。庙底沟文化彩陶所奠定的艺术传统如此强大,直接影响到后来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开拓发展。即使是在今天,类似彩陶构图的一些商标图案,装饰图案中的许多元素,也能发现它们最先都可以在庙底沟的彩陶中寻找到渊源。不少现代所见的时尚元素,与彩陶对照起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改变,艺术传统就是这样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强劲扩散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

  如果将彩陶的过程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彩陶所携带和包纳的文化传统,也将这广大区域内的居民的聚集到了一起,这个范围内的人们不自觉地统一了自己的,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历练提升,为历史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彩陶的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

  庙底沟文化彩陶播散到这样大的一个区域,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最核心区域。这种也许标志着古人艺术思维与实践的趋同,标志着更深刻的文化认同,预示着一个伟大文明的开始形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