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体验360行之【177】老瓷匠

※发布时间:2019-3-11 3:33: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陶瓷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中的“china”就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从夏朝至今,瓷匠们已经走过了数千年,那么新时代下的他们是怎般模样呢?日前,记者来到了杭州民生陶瓷厂,走近了一位老瓷匠。

  萧山金城2699号,是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所在地,也是杭州民生瓷厂的厂址。来到公司,56岁的郦越宁已在大门口迎接,眼见他身着深色衬衫,白发初生,背微驼,看起来倒更像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很难看出,这个文绉绉的“老头”已经在陶瓷堆里摸爬滚打了近40个年头。

  从萧山瓷厂,到杭州瓷厂,再到今天的杭州民生陶瓷有限公司,郦越宁经历了公司的两次变更。“我是1978年招工入场的,算一算到今年是三十八个年头了,当时一帮老伙计,还在做这行的真是不多了。”穿过一间间陶瓷烧制车间,郦越宁领着记者他自己的工作室。

  花树夹道,老厂区的楼房灰矮而旧。北面是长山耸立,俯瞰这片三四十年如一的陶瓷厂区。对于郦越宁来说,厂里的一切几乎是“四十年如一日”。

  郦越宁的工作室厂区的一个角落。工作室分成四部分,左边是拉胚工作室,中间是他的办公室和作品陈列间,又边则是上釉车间,另外还有一个烧制车间。一边参观,郦越宁一边也介绍起了制作陶瓷的工艺:“其实做一件瓷器大致就分为原料制作、成型、施釉和烧制四个阶段。虽然说起来简单,但这可是个几乎‘零容错’的工艺,哪一个步骤出了一点状况,这件瓷器就算报废了!”郦越宁指着自己制作的一个佛像说,为了它,他前前后后返工了七八回。

  看出了我的疑惑,郦越宁接着解释说,其实手工制作瓷器的工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它们都可能影响到成品的质量。“陶土里存在的杂质会影响成品的色泽,上釉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成品釉的厚薄,拉胚时下手的重轻更是会影响到成平的形状……总而言之,即便是一位天天都和陶瓷打交道的老师傅也不能下一件就能做出品相优秀的作品。”郦越宁向记者展示了几件瑕疵品,并一一道出了它们存在的问题。

  “虽然报废率高,但每一件手工制作的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大概也是传统制瓷工艺最吸引我的地方吧!”看着如自己孩子般的瓷器,郦越宁的眼里闪烁着。

  “拉胚是原料制作后的第一步,也是最显的一步,是不是行家,一上工作台马上就看出来了。”郦越宁从原料堆里拿起一团陶土,在水池里稍作浸泡,径直他的工作台。

  这工作台倒是和我记忆中陶艺工作台无异:一张木桌上有一个石板台面,石台可360度旋转,由脚踏板控制其旋转速度。

  “这个台子叫做拉胚机,制作陶器中的拉胚和修胚工序就在此完成。”说话间,郦越宁已经坐到一只矮竹椅上,佝身向拉坯机,把上陶泥,凝神运作双手。伴随着拉胚机的旋转,郦越宁的双手在陶土上有节奏的游走,时急时缓。不多时,一个上窄下宽的花瓶已经显出雏形了。

  “别看我三下五除二就拉了个大概的形状,具体如何控制转速和双手的走位可有诸多讲究。”郦越宁说,拉胚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一般,需要为后面的步骤打下的基础,“你看,我的艳遇谁的妻这个花瓶的颈部就需要将胚的厚度做到尽可能的薄,以成品的美观。”向我解释的同时,郦越宁双眼全神贯注地盯着胎胚,用手腕和手指一遍遍地切着瓶颈。

  “当然还没有,刚刚做好的这个只是个毛胚,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加工。”郦越宁说,最初的胚拉完后需要在旁边需要晾一会儿,等陶土凝固一点后,再进行下一步——修胚。

  “所谓修胚,就是在毛胚的基础上精细加工,把瓷器的形状彻底地定下来。”待陶土凝固了一点,郦越宁又忙活了起来。

  郦越宁从工具箱中挑出了一把大小适中的锉刀在眼前比了一比,“修胚不比拉胚,一点失误都会让胚胎报销。”开工前,郦越宁深吸了一口气,才缓缓踩动踏板。

  一般来说,不管是艺术品还是家用瓷都是要对称的,所以瓷匠需要将两侧胚的厚薄做到一致。这不,即使是这位有着近40年经验的老瓷匠也慎重了起来。只见他缓缓踩动踏板,让胚胎处于一个低速旋转,然后用锉刀在胚胎上“挑挑拣拣”起来,还时不时的停下来,贴近瓷胚凝视一番。“我这是在用眼睛丈量花瓶的尺寸和胚胎厚薄。”郦越宁说,如果造型没做好,瓷器的美感便不复存在了。

  “这次的花瓶造型相对比较简单,修胚过程比较顺利。你瞧,这样就成了。”反反复复修了七八遍,郦越宁终于“宣布”花瓶的造型工作完成。

  完成了瓷器造型步骤,接下来的步骤是否就手到擒来了呢?郦越宁进一步为给我作了解释,“所谓上釉,就是在烧制好的毛坯上涂覆上一层玻璃质的釉层,主要起到和装饰作用。釉有很多种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烧制成有玻璃光泽;烧制陶瓷则是个漫长的过程,分为素烧和上釉以后的烧制,烧制则由仪器精密控制,维持在固定的温度曲线。”

  “就拿我现在在做的‘三次釉’来说,这是南宋官窑的制瓷工艺。”郦越宁寻出三个茶杯向记者展示,“一次釉青瓷,光泽透明如玻璃,美轮美奂。二次釉青瓷,光泽骤然,添了厚润。而三次釉青瓷,如玉打造,似一只莹润玉杯。”

  对传统工艺的向往,让郦越宁从一位普通的小瓷匠变成了大家眼里的“瓷痴”。这么薄的胎怎能不变形?两至三层的厚釉怎么挂上去?重复施釉失败率高如何克服?诸多难解谜题,他完全沉浸其中。

  “多次釉”的南宋官窑瓷器存世稀罕,谁都没见过。郦越宁手里珍藏的“宝贝”,只有瓷厂老厂长传给他的几块南宋官窑瓷器残片,几十年里不知摩挲了多少次、凝视了多少回。对着光亮处细细看老瓷片的断面,就像两片天青色的琼脂夹着一条细细的。黑色的是瓷土胎体,最薄处还不到1毫米;天青色的是釉,能辨识出有两层、三层重叠。

  2001年,郦越宁组建攻关团队,试图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比,攻克南宋官窑“三次釉”的工艺难题。前后8年,3000多次试验,他们试遍了上千种不同配方。常常满怀希望等来瓷器出窑,却要么碎胎,要么变形,缩釉、跳釉更是常见。

  从拉坯、修坯到上釉、烧制再到成品,多达70多道工序,郦越宁守着1000多摄氏度的窑,无数次失败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一只“三次釉”的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

  虽然成功复原了“三次釉”,但烧制的成功率却非常低。为此,郦越宁又一头栽进了瓷器堆里。成天泡在工作室,翻阅相关书籍,一次次反复的烧制……3年的时间里,他将不到1/10的出窑率提升到了1/5。

  虽然技艺有成,名望加身,可这位“瓷痴”却丝毫没有停步的意思。“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我这辈子算是跟陶瓷‘耗’上了。”问起今后的打算,郦越宁答的朴实。

  旋转的陶土,在灵动的手指间时窄时宽,随着手的力度变换着形状……38年的时间,郦越宁用自己的诠释了“工匠”。可工艺品市场有限,人难找等一系列因素却成了在瓷匠们面前的一道。

  如何翻过这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民生陶瓷厂,除了传统瓷匠,还有不少新时代的瓷匠,他们依托模具和机械装备,以“半机半人”的方式生产着大众化的“家用瓷”。

  一种是独一无二的手工瓷,工艺品;另一种则是整齐划一、成套的日常用品。标准化生产和手工制作两部分的完美结合让民生陶瓷在工业化生产和传统技艺中找到了一个折中点。

  时至今朝,统手工技艺和工业化的生产已经成了陶瓷工艺的两条生命线,也是瓷匠们必须面临的两个分支,一条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一种是市场经济的体现,两条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两者齐头并进,“制瓷”这项中国独有的工艺才能继续发光发热。

  宁波公共服务事项在浙江率先公开人民网宁波7月28日电宁波市公共服务事项28日正式上线浙江政务服务网,“宁波公共服务”微信平台正式启用,标志着宁波市公共服务事项在浙江省率先向社会公开。 据悉,宁波市公共服务事项的推出既是在全省率先公开上线号文件…【详细】

  喜迎G20·西泠印社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在杭举行人民网杭州7月28日电为喜迎G20峰会在杭州隆重召开,由浙江省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西泠印社等单位举办了“喜迎G20·西泠印社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作为展的延续,“喜迎G20·西泠印社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将于8月3日移…【详细】

  宁波高新区,为啥难见厂房只有55平方公里,却拥有5家院士工作站、79家科研机构、9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55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还是长三角检测认证机构最多、实验室最齐全的区域,实验室超过100个。宁波市国家高新区又称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对新材料产业信心…【详细】

  温岭探索电商超市 中小企业“互联网+”驶入快车道“从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专门订做鞋样,算是摸到一些门道。”浙江温岭市横峰街道前陈村的淘宝店主陈欣荣笑着比划了下自家店面,“40平方米的样子,几台电脑、三个人就可以维持得井井有条,靠墙两排货架上放着包装好的鞋盒,随时准备发货。”

  浙江: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完成组建人民网杭州7月27日电(王婕)今天,记者从浙江省交通集团获悉,7月25日,浙江省交通集团和浙江省铁集团两家集团总部整合顺利完成,新交投进入正常工作运转,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组建工作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省交通集团、省铁集团重组合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