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大量人口完全依赖于其他人才能够下来,新形式的复杂结构和等级制度出现。城市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在于生产能力达到了新水平,乡村人口不仅能够养活自己,并且有少量不从事农耕的剩余人口。
城市的存在是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前提的,此种分工既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最早的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
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的时候人口迅速增长,增长也许受到了气候变迁的刺激,因为气候在公元前3500 年左右变得寒冷而且干燥,正是在此之后,曾经长期是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的撒哈拉变成了干涸的沙漠。
在美索不达米亚部分地区,这一变化导致了农耕的退化,但是南方是一片沼泽地区,在一些岛屿分布着一些散居的村庄。干燥的气候形成更多适宜定居的土地,而沼泽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单凭简单的灌溉技术,就可以一年多收。最重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大麦和枣椰,还有各类蔬菜。家畜甚为重要,大河出产的鱼类也是如此。
另外一个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人口增加的因素是地区交换网络的结构发生变化。安德鲁谢拉特论证道:在早期乌拜德时期,低地美索不达米亚乃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地方:只是一片烂泥塘。确实有人在那里居住,建造草棚,使用泥刀,但是这里绝非地球上最活跃的地方。
附近有两个地方:新月沃地的北方穹拱,流通各种宝石、金属和彩陶波斯湾沿岸地区尚不太出名是因为它许多地方还淹没在河口堆积起来的美索不达米亚烂泥底下,但是波斯湾与今天的海湾国家之间存在着活跃的海上贸易。在这两个地方之间乃是一个弹丸之地直到这两个地方连接在一起。谢拉特认为,商人之流沿着大河川流不息,为低地的美索不达米亚提供了机会。
随着交换的频繁,原先还是死气沉沉的地方突然之间变成了黑曜岩、金属、陶器以及南方带商品的无远弗届的交换网络的核心地区。在新月沃地和波斯湾两个资源丰富地区之间有了一个“火花隙”。美索不达米亚南方正好处在这个火花隙上上。其增长的人口不完全是当地条件,而是延伸到东南亚大部地区的交换网络发生了变化。
土地干涸人口进入更为密集的居住地区,但是创造了一条狭窄的走廊,进行长途交换。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埃及,随着撒哈拉逐渐干旱,人口和交换变得更为密集,越来越多的人沿着尼罗河居住。不管何种理由,美索不达米亚南方吸引来了新的定居者,有些人来自那些土地干涸无法耕作的地区,以后成为苏美尔的地方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农业地区。
新的定居点很快形成三个或者四个不同阶层的等级分划。在这些等级分划的顶部是一些大型地区中心,包括乌鲁克和尼普尔。
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的最后几个世纪里,若干城镇迅速扩展,成正的城市已知最早的城市。早期农业时代的村庄和城镇大多由类似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组成,而这些城市有所不同,它们内部有复杂的劳动分工,大多数食物依靠进口。早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乌鲁克就是一个地区中心,也许有1 万居民,若干座神庙。到公元前3000年,它成为一座拥有5 万人口的城市,修建起了牢固的城墙。用白色泥砖砌成房屋,此类房屋至今仍能看到,狭窄的街道穿行其间。大多数为平房,但是有钱人的房屋经常有两层。在市中心12 米高的塔庙,矗立着“ 白色神庙”。
到早期王朝时代(大约公元前2900公元前800 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方已经几乎没有小型的居住区了,这个地区几乎全部人口都居住在城市里。人类如此密集的居住方式以前从未有过。显然只有财富和水土丰沛的三角洲地区才能够养活如此密集的人口。
这个地区逐渐扩张的城镇和城市之间战争频仍,村民躲入比较安全的城市避难,白天就到周边的田地里劳作。但是日益严重的干旱也村民移居城镇。城市就像恒星一样,使周围地区的时空弯曲,吸引着周围村庄和城镇里面的商品、人口和技术。因此它们自动成为交换的重要中心。地区换网络需要更为复杂、更为等级化的结构,更多的活动、财富和知识向这些城市汇聚。边远地区日益发现它们的未来是要在这些新的和财富的网络里找到一个生态龛。
汉斯尼森论证到,随着美索不达米亚南方的逐渐干旱,计划周密、管理认真的灌溉系统对于养活这些地区的稠密的人口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学家已经勾画出尤其处在人口中心的这些密密麻麻的、计划周密的灌溉渠道的体系。对大型灌溉体系的依赖和对的需求,农民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城镇的合作,城镇拥有控制和维持他们所依赖的灌溉体系的资源和。城镇者能够征集劳工挖掘水渠清除淤泥。他们还能够调停在那些依靠大型灌溉体系的共同体之间在用水上不可避免的复杂纠纷。
这是一部大历史的开山之作,讲述了从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的时间线。这个时代新一轮的认知已经开始了,而这本比尔盖茨主力投资的全球公开课且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可比肩牛顿定律、的经典著作《时间地图》,或许,可以为你解答关于历史与时代的种种困惑。
我的泼辣女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