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张然:西印度洋考古中的中国陶瓷研究——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中世纪印度洋贸

※发布时间:2018-10-27 3:00: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纪要张然:西印度洋考古中的中国陶瓷研究——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中世纪印度洋贸易

  2018年4月18日晚6点,历史学院考古文博2018年第3讲在首都师范大学文科楼408举行,英国杜伦大学张然博士为我们带来题为《西印度洋考古中的中国陶瓷研究——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中世纪印度洋贸易》的。本次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朱光华老师主持,首师大师生参与了此次

  张然博士利用两个事例,罗马城布拉恰诺湖流域公元一世纪遗址与此地区由陶器而揭露的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的遗址进行比对,和杜伦大学对新月沃地1万2千个遗迹在4.2千年中的变化大数据的分析,首先提出了本次的研究方法,依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形成数据库,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更加系统与全面的分析宏观的变化。

  中国是举世文明的瓷都,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外,在国外的艺术作品中不乏瓷器的身影。根据张然博士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瓷窑分布134处,在西印度洋沿岸出土中国瓷器地点125处。唐朝作为我国陶瓷贸易的开端,其逐渐兴盛与瓷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公元6至7世纪与公元8至10世纪相比,瓷窑的数量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与东南沿海地区。9世纪黑石号沉船出土瓷器来国多处瓷窑也能从侧面表现出我国瓷业的兴盛。东南沿海瓷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贸易线的转移,自唐朝始,我国的贸易线由上逐渐转移至海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公元8至10世纪的西印度洋贸易线可能主要分为两条线,主要线是从斯里兰卡至波斯湾沿岸一代,而次要线可能是由波斯湾沿岸城市作为贸易中转地点进入红海,并且到达今坦桑尼亚地区。因此在数量和种类的对比上,波斯湾沿岸和斯里兰卡地区明显占据优势。

  宋元时期,西印度洋地区中国陶瓷持续发展并且兴盛。宋元之际的中国瓷业变化,随着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中国瓷窑的分布由分散逐渐集中发展。西印度洋沿岸出土中国瓷器的地点明显增多,以伊朗、阿联酋与肯尼亚为例,自12世纪中国瓷器突出数量增多,并且中国陶瓷贸易扩展至地中海地区,西班牙出土有中国的青瓷。

  元明时期,有史学观点认为,明代早中期经济与海洋的实力有所衰落,可能的原因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有史料记载在这一阶段出现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在此时期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除此之外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和黑死病。Ming Gap理论,东南亚遗址,沉船发现和肯尼亚的新发现等考古学的提出也为这一观点进行佐证。此时那方生产规模的集中,可能原因是景德镇出现了早期的分工现象。十四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辐射范围较广,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可能原因是当时元朝的疆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延续至十五世纪早期,这一范围有所缩小。张然博士以马可波罗罐作为典型器物进行分型。在这一时期,波斯湾入海口的经济繁荣发展,商业农业蓬勃发展,从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出货币的流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能会成为全球化进程向前推进的重要线索。

  张然博士的研究方法侧重使用考古计量学与类型学分析。大数据这一概念约在2008年的提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多数人对其已经不在陌生。但是作为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运用于计算机,信息科学,统计学等学科中。考古学在国内的属于历史学范畴下的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认识到考古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需要多元方法支持综合性学科。怎样拓宽视野,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中去,则是这场的意义所在,张然博士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田凤山简历

关键词:中国陶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