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鹿角六门闸现宋代陶器? 专家推断为窑场废弃物

※发布时间:2017-8-8 10:48: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岳阳县鹿角镇六门闸附近有大量古代陶器,可能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近期,经常有不少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希望文物部门尽早前往勘察鉴定。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目击群众,并向岳阳市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咨询,据其初步推断,这些裸露在滩头的陶器大多应为宋代的杨幺义军所制。

  昨日,记者电话联系上目睹并拍摄这一事件的岳阳县城关镇居民李先生。“那天,我跟几位朋友去洞庭湖湖州上打藜蒿,在六门闸附近的河床上溜达。无意中看见河床上满地都是破碎的陶片。”李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当时洞庭湖已进入枯水期,水位下落得很厉害,目力所及尽是一片貌似荒凉的裸露河床。他们边走边看,突然,许多较为完整的壶、罐、钵、碗、碟等呈现在面前。李岳波一行数人对眼前的一幕兴奋不已,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陶器烧制得相当粗糙。好像上世纪70年代农村十分常见的用来烧开水煮菜的土罐。有的罐里装满了沉积的泥土,有的坛里面空空如也,一些较大的陶瓷制品码放得相当整齐,如同码头准备装船发运的临时堆料场。他们感到不解,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比较完整的陶器?

  李先生等人在鹿角六门闸目睹的裸露于滩涂的陶器到底有否具备文物收藏的价值呢?记者电话采访了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欧继凡。“我在网上也仔细看过了,鹿角窑址并不是人们传说的那样被列为全国六大古窑城之一。”据欧继凡介绍,此类窑城在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大多建于沿河沿海,主要是便于运输。欧继凡说,窑场在烧窑的过程中,由于烧炼的火力不均匀、也有烧熘开裂的次品,也有熘成一串的废品,陶工随手丢掉,日积月累,因而就会成堆成片出现。欧继凡分析另一种可能性,那里曾经做过码头,烧好后的陶器一般走水外销。在装船之前,检验质量的窑工会剔除掉那些不合格的。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文物专家陈湘源,陈湘源是岳阳文物研究的“活字典”,足迹遍及岳阳地区所有的名胜古迹。他对鹿角窑一走来的历史也是了如指掌。据其介绍,鹿角的陶器虽然数量众多,但器物类型却很少,质量大部分粗糙,这里考古专家曾进行过发掘,找不到唐代的陶器,也没有发现元明代的陶器,李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看到的陶器可能是宋代的,至于这些陶器是否具备文物收藏价值,他也不得而知。

  记者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此地应为宋窑遗址,其窑群集中分布在鹿角镇至中洲乡沿湖山坡约16公里长的狭长地带,北起九马咀,南至兴旺咀,共有窑群17处,每处10余座,共有170多座陶窑,陶业工人多时达4000多人。窑址形制分长方形斜坡式龙窑和圆形立式窑两种。烧制陶器有壶、罐、钵、碗、碟等,多为灰胎。纹饰有模印、菊花或“寿”、“大吉”等字,釉下彩绘以花卉为主,花饰生动,线年鹿角窑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据《巴陵县志》记载,南宋农民起义杨幺率兵徙居洞庭湖,“陆攻则下湖,水攻则登岸……沿处设立大棚寨二十多处……打鱼作陶,自力更生。”这里可推断出,鹿角窑可能是杨幺起义军兴建的。据考证,他们烧陶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资金,筹措军用开支。要想彻底搞清鹿角一带的大量陶器碎片,尚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发掘考证。这对研究洞庭湖区陶业在宋明以后的发展和为社会历史提供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鹿角陶从兴起到衰落非常短暂,只能算是岳阳陶瓷业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根据时间和有关史料判断,鹿角陶大约盛行于南宋绍兴初年,由于杨幺军事上的失败,使起义军经营的制陶业从此全部倒闭。

  推荐:

  

关键词:北宋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