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民间收藏者无偿捐赠朱砂红陶盘

※发布时间:2017-8-6 8:29: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昨天上午,一位热心市民匆匆赶到平湖市博物馆,向博物馆捐赠了一只带有朱砂花纹的红陶盘。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平湖市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只用朱砂彩绘的红陶盘。“这件朱砂红陶盘专业名称为泥质红陶彩绘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我们博物馆的馆藏也很有意义。”平湖市博物馆副馆长张蜀益说。

  这位热心的市民姓姜,为人很低调。姜先生告诉记者,他家住在乍浦戴墓墩遗址附近,当时还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但在1993年的时候,一次土地开挖打破了这里的。“有些施工人员在这里挖到了陶器,听说还有玉器。”姜先生说,这些东西出土后在当地引起轰动,因为爱好收藏,他也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姜先生到现场的时候,开挖工作已经停止了,那块土地上也没有了完整的出土器物。这时,他听说附近有村民挖到了一只盘,连忙跑过去询问。对方拿出了一只陶盘,口子边缘与盘身上还有一些红色的花纹。爱好收藏的姜先生知道这些红色的是朱砂,盘子是朱砂陶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令他感到可惜的是,由于出土时盘上有很多泥土,村民就拿着稻草去擦洗,结果几乎把整个盘身的朱砂纹都擦去了。

  姜先生决定把这只盘买下来,经过协商,姜先生以2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只盘。据了解,姜先生当年的月工资才100多元,这只盘子花了他两个多月的工资。盘子买回家后,姜先生就一直把它保存在阴凉处,至今已经20多年了。

  后物单位确定,姜先生家附近就是戴墓墩遗址,属于良渚时期。当时,经过专业技术人员开挖,还出土了其他陶器,但没有再见到玉器。

  既然已经保存了20多年,姜先生怎么会突然想到把这只陶盘无偿捐赠给平湖市博物馆呢?姜先生对记者说,他经常来博物馆参观,发现馆藏中没有良渚时期的朱砂盘,而自己不可能永远保存这只盘,后代也不喜欢收藏,所以便决定捐赠出来。“博物馆是这只盘子最好的归宿,可以让更多人来欣赏。”姜先生说。

  记者看到,虽然年代久远,但这只盘子品相依然很好,除底部有一点残缺外,其他基本完好。经过测量,盘口直径是20cm,底足的直径是10.8cm,高度为5.3cm,在盘口边缘与盘身还能看到数千年前绘制在的红色朱砂纹。

  张蜀益告诉记者,这只盘属陶盘,所以被称为泥质红陶彩绘盘。在姜先生捐赠之前,平湖市博物馆确实还没有此类馆藏文物,姜先生的捐赠填补了该馆此类文物的空白。“不仅是平湖,就是其他地区,良渚时期的泥质红陶彩绘盘也常少见的。如今戴墓墩遗址出土过泥质红陶彩绘盘,就说明当时这个墓主人的身份比较高,因为朱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综合各方面的价值以及品相,这只盘子至少可以定为二级文物。”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马家浜文化出土物就是以红陶为主的。红陶分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泥质红陶主要用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红陶是1921年在河南最先发现的。

  戴墓墩遗址是位于乍浦镇的一处距今5300年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该遗址分布范围广,出土器物多。这个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在乍浦生息。

  推荐:

  

关键词:红陶收藏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