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空间 清静以为正——记画家倪林海

※发布时间:2020-7-28 0:38: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兼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丁申阳先生题

  倪林海,字长风,浙江象山人。广东中山南方印纹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方增先书画艺术研究院画师,上海名家艺术研究会会员,上海名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副所长,上海名家教育学院教授。

  属羊的今年多大

  他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古陶鉴赏家和收藏家之一,曾应邀于南京艺术学院及苏州大学等作专题,并有多篇古陶瓷收藏著述发表于《中国收藏》等权威。

  有一类文化人,身兼多重角色,画家、艺术馆馆主、收藏家等。但在不同角色中,能融会贯通,做出大气象的事情。下面要讲的画家倪林海,就是这样一位多元、多才的文化人。

  盛夏的一天,我曾采访过的画家倪林海,在微信里留言,有事情与我商量。虽然我们不大互动,但有文字之交,我即刻回复:下班就过去。

  倪林海是上海市朱家角古镇“延艺堂”的堂主。“延艺堂”的博物馆,它创建时的定位以及后续的运行,刚好与当地艺术馆形成互补。对于一个民族,文化是自身人文思想和习俗的根本载体,、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和发展。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是一代代文化人的辛勤之。倪林海的“延艺堂”正是这样一步步走来,多年的日积月累,他的馆内收藏了陶瓷、石雕泥塑、竹木牙雕、宜兴紫砂、缂丝刺绣等数十类传统工艺美术品种。

  我下班后,直接走到“延艺堂”。其坐落在古镇东南方位,旁边有两棵四百岁的雌雄银杏树守候着。堂分南北两块,有一条青石板分割着。进入内便可以见到过道两旁柜子内摆放着龙泉青瓷、紫砂系列,地上安置着根雕的作品,墙上挂着唐卡,再往右拐,便是堂主——倪林海的作品展示厅。几幅泼墨作品不大,长长的立轴已装裱挂在墙壁上,裱工颇为讲究,皆为手工精裱。看画作,留有很大的空白,给人浩广的想象空间,大泼墨,偶露一二峰,笔触雄浑笃厚,中段留有极大的留白,下面便是山石几颗,或孤舟一只,顿觉青山新雨后的一种空濛,浪迹天涯的一份悠远而苍茫的意境。几幅作品一一欣赏来,空灵、渺远、犹如蓬莱仙境一般。构图简致格调素雅,时而在天际处点点几笔雁南飞,使得画面有明快之意。记得一次我把这几张作品拍成照片,在电脑屏幕上欣赏,无意中放大两到三倍,简笔、阔笔下山峰,演变成山脉连绵起伏,可见画家在传统画的线条运用是经长年的浸淫磨练,非同一般。

  每一次走进“延艺堂”,凡尘中浮躁的心立马沉静下来。此时已是晚上六点,在古色古香的堂内,灯笼高挂在过道边,两旁的古缶,与倪先生的一些新画作默默迎接我,进入画室,他正点起香炉看资料。

  谈话之中得知,他的一些画有的风格与江苏南通一位老画家尤无曲有神似,便约定一起去到南通去拜访。

  于是,周日与他的同学三人一起驱车到南通市,到“光朗堂”去欣赏尤无曲画作。尤无曲从5岁开始习画到97岁过世,一直没有停过画笔。其艺术历程长达九十二年,这在绘画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笔墨水融的艺术观与艺术实践,是尤无曲对绘画的独特贡献。90岁后,无曲老人彻悟古法,造化通心源,总结了前人和自家关于用水的经验,第一次提出了“笔墨水融”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正是倪林海这么多年一直在实践的探索,他自己的画风也是追求如此,随手一泼,有意无意之间,空濛洁净如仙如幻。

  其实说起倪先生,在周遭的人只是知晓他的山水画素简,图式新颖画意古朴。但凡在古玩圈里的都知晓他是一位在国内有影响的收藏家,名声已出上海的这块地盘之外,屡次接到各地大学的邀请作古陶学术交流。

  2013年收到南京艺术学院的邀请去。2014年苏州大学去一次。2015年西北大学也发出了邀请函,只因倪先生有事,不能成行。平常时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家、博物馆专业人士、艺术学院的教授学子登门交流。

  我曾问倪先生:“你的年纪也不大,为何喜欢古陶呢?”收藏是一门很深的艺术,爱收藏的人,下学上达、海纳百川、博学儒雅,闲适。古玩圈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有鉴古精准的商人,更有在古玩中吸取蒙养的学人,爱出入于文化历史的实物中,寻找文化的根源。倪先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一个混合体。

  说起他的古陶,他的言语反而不多,似乎更在乎沉浸在古陶的韵味中。最多说的是他只是说:“喜欢”。其实,有许多事物摆在你的视野内、里、或梦想中,只有你自己觉得适合你自己的秉性、品位,可以延伸许多你值得关注的事物时,才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研究甚至是收入囊中,慢慢形成了想与古人相通的意识。

  说起倪先生收藏第一件古缶的场景。那是很普通的日子,他到朋友家玩,这位朋友是收藏爱好者,家里有几件古玩,想与其一起分享他的所得。在欣赏这些古董的时候,他瞧见在朋友家的书桌下,搁着一件土不拉几的陶罐,安静躺在桌子底下,它的器形、纹饰让其眼前一亮,走过去屏住呼吸,轻轻小心地拿起,仔细端详,觉得朋友屋子里其他那些形状迥异,色彩图案丰富的瓷器,在他觉得难以入眼,却被眼前这件古朴的陶缶吸引了,说不清是古陶散发出的神秘气息对画家的感染,还是一种远古未了的情愫。便向朋友要了这件陶缶,每人的爱好趋向不同,相比之下朋友对其不大重视,所以放在角落里,便一口答应了承让。于是倪先生便抱回家,再仔细研究,才知道这件是一件战国时期印纹陶。

  印纹陶是汉以前中国南方普遍使用的—种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器形十分丰富,包括有鼎、釜、甗、豆、罐、盆、尊、缸、钵、碗、盂、杯等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印纹陶最早发现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山背文化跑马岭遗址、福建昙石山文化下层及广东石峡文化下层均发现有印纹陶。商周时代,印纹陶得到较大的发展。印纹陶在南方产生的同时对北方中原制陶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战国时开始衰退,到东汉基本被原始青瓷代替。但实际上,印纹陶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某种形式出现,如江南地区最为普遍使用的酒罈,水缸等等,其使用的技术很多工序延续了印纹陶的做法。

  几年来,倪先生陆陆续续收藏了古陶有上千件,也让他有了一些,他认为初玩瓷者,总是先被粉彩瓷上的桃花所吸引,当藏家赏玩到元明清青花之后,就会感觉到明窑、民窑彩瓷太喧闹,更喜欢青花比五彩、粉彩、斗彩沉着的那份清静。当藏家赏玩到宋青白瓷、宋龙泉窑、耀州窑青瓷、宋建窑、吉州窑瓷,宋五大名窑单色釉(一般民间藏家几乎没有赏玩宋五大名窑完整器的可能)、唐白釉、三国魏晋越窑青瓷之后,你又会感觉到元明清青花的略显轻浮,而宋代及以前的单色釉青瓷、白瓷、黑瓷,比元明清青花更深沉。当藏家赏玩到汉代青釉及褐釉陶罐、陶钟、陶壶之后,领略汉代的大气,又会感觉到魏晋至宋朝的瓶、盘、碗、盏等器型比汉陶要小家子气。即汉代釉陶比魏晋至唐宋的瓷器更有气韵。当藏家赏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寺洼文化马鞍型红陶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壶之后,你又会感觉到,汉釉陶上的釉水仅起护胎作用,陶器仅器型就具有艺术震撼力了。而彩陶上奇异的纹饰、图案、符号,又远远比汉釉陶神秘。即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素陶、彩陶,比汉釉陶更具有幽深的历史感,更容易找到艺术的源头。所以,从陶瓷审美之立场出发,可以形成这样的一种观念:赏玩陶瓷器,赏玩到老窑瓷便高雅,赏玩到远古陶器便有境界。凡美学高深的文人、画家、艺术家等,他们偏爱老窑瓷器、高古陶器、远古彩陶,而富豪们更钟情明窑的彩瓷。这种奇特的收藏文化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

  走进画家的工作室,就会发现他的那些博古架子上几乎都是上古的古陶。外形极为简约,朴实,又透着上古时代些许未解的神秘玄虚。他爱与这些古拙,没有一丝华丽,也不矫揉造作,不曾一丝张扬的远古时代的作品共处一室。从他喜爱这些收藏品里可以折射出的是一种境界,看淡,褪尽繁华,有着溯本回原的真趣。

  对真趣的,得追溯倪先生从五六岁开始迷上画画后,由一位爱书法的本家叔叔逐渐引他入绘画领域,从芥子园画谱入门起。到如今不惑之年,一直没有放下画笔,虽然他未曾真正拜过一位老师,但是对古今名家的画作了解研究从来不曾中断,工作之余,自己在绘画之上摸索。再加家中老母忽得重病,随之其老父亲得病离开等一连串家事变故,使他对生活、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加之平时对文化、思想专研,多年来也便积累下自己对人生的独到看法,如此上探远古陶石纹饰造型,下览宋、元、明、清诸家画迹,并专研透彻,力求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得而取其意、写其形、传其神。画风也从北画家画风转到了南文人画风,原本对古陶的器型、线条、图案的热爱,不由自主笔下将古陶美的潜意识融进了山水画中。

  古人云:“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倪先生的画作中,云总是占据了一定的,时常以浓、淡泼墨,写意的泼墨,在的留白之间,甚至可以说有些超乎想象的大留白,再细看,觉得极有自然,给人以大气贯流、淋漓酣畅之感、夺魄之势,一斑窥全豹之意。在中国画里,留白是一门绝妙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是。这留白不是你想留就可以留下的,而到了恰当好处的时候,非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地步,方可。这种源于古典山水的创境,充满浓重古意,然而图式却有不可思议的现代感。山水画的结构和经营看似不经意,但处处流露其传统笔墨造诣与人文。我们看八大山人的“白”,实际是的。画家在创作作品中,一张宣纸就如,一笔下去,就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之感。水墨画是带着哲学的气脉在里面。有了这份意识,自然画作上可以读解出隐逸情怀、淡泊内涵。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要求画家需要一个漫长而的修学过程。倪先生始终是带着一份大繁至简的,大智若愚的想法,倾注在山水画里,惜墨如金,意在笔先,落笔以回归自然、本真为首要,意境便有了典雅和气韵。这次南通拜访“光朗堂”,倪先生找到了知音。

  著名画家尤无曲在他的《笔墨水融——我的艺术观》里说:“目前就世界艺术的总体格局而言,中国画的地位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还需要中国艺术家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画在今后的岁月里,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善,以及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国画了解的加强,将为中国画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不管将来中国画如何发展,有两点不能少,一是笔墨,二是人文。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人文是中国画的灵魂,因而讲究笔墨和人文是中国画的课题。”

  “笔墨水融”不仅是画法与画理,内涵主要五个方面:笔、墨、水、融及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画艺术是有生命的。笔墨是骨肉,水血液,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这“四融”必须靠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才能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

  回看倪先生的作品,其笔、墨与水的交融手法,在尤无曲部分画作里也可以找到,但细细品味,如此传统的水墨中国画,其实也是现代的。一则它能让生在当代的人,一山、一亭、一舟、一树、一石找到自己熟悉的场景,似非而是。这画面还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中,只是进行了艺术处理,相比尤无曲先生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审美意识。二则关于唐宋以来,乃至元明清,中国画作为传统经典文化与民族个性审美的视觉载体,始终不衰,不断发新芽结新果。纵然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与创作观念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受到了一些冲击,也注入了新的探索性尝试,如“抽象水墨”、“观念水墨”、“实验水墨”、“都市水墨”等等,这些观念与形式的出现,也是中国画艺术本体生命的一种审美演化过程。倪先生观览了美术在当代的进化,也关注着国画领域出现的新事件新现象,结合上古遗物的审美取向,缓慢但是坚定从容的行走在自己认定的艺术道上,虽是瓦缶轻击,却有共振雷鸣之象,假以时日定可为当下盛行奢靡浮华之弊的画坛注入一股。

  

关键词:高古陶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