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非莫属团队来到了荣昌区荣昌陶博物馆,在这里展开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的调研活动。
荣昌陶器原产地为荣昌区安富镇,是一种地方传统艺术品。有史可证的荣昌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英国、荷兰、挪威、、日本等国。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
荣昌陶器在历史上都主要是以日用陶为主,例如陶碗、陶杯、陶罐等等。由于它所具有的“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的特点,且陶器造型古朴优美深受大众喜爱,在60年代甚至远销国外。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钢铁、玻璃等材料逐渐的进入了市场,对荣昌陶器产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这些现代化材料具有便宜、轻便、产业链自动化等特点,使笨重的荣昌陶器一度面临危金莎与林俊杰机,许多的手艺人也因为此失业。
面临这样的危机,荣昌陶采取了转型这一办法。将生产重心转移到了工艺品,手艺人们开始不断的创新,不再拘泥于陶杯陶罐的生产,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精美的陶工艺品。例如用陶做的各种塑像、精美的笔洗、茶具等等。从生活用品制造转型到工艺品创造,荣昌陶器又获得了新的活力。
在荣昌陶博物馆,非遗莫属团队采访了荣昌陶国家级传承人梁先才。上个世纪50年代,他的母亲就在荣昌陶工厂内上班,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帮母亲做一些小陶器。在14岁的时候,他和几个朋友一起,自己用树木和竹子搭建了陶器工作坊。70年代工厂倒闭后,荣昌陶的市场也不景气,他只好放弃了做陶,转而开车谋生。而随着荣昌陶向工艺品发展,市场情况改善后,他终于又回到了自己心心恋恋的陶瓷。“真的常热爱这个东西,才会看见市场好一些了,又回来一直做陶。我后面还创立了鸦屿陶瓷厂,一直一直发扬荣昌陶。”一炉窑火,让梁先才了一辈子。现在的梁先才已经80岁,但他依旧做陶,且教授徒弟。“刚开始是热爱,后来成为了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经常免费让我去学习,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发扬荣昌陶的义务。”梁先才说道。他现在住在产陶土的荣昌区安富镇鸦屿山上,每天做陶、教授徒弟,他的女儿也和他一起经营陶厂。
梁先才的陶厂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都是靠着信誉和品质,吸引来了一批批的客户。“酒香不怕巷子深嘛,我最坚守的就是质量,也是和徒弟强调最多的。你有一个陶器没追求完美,别人以后就有不好的印象。”梁先才身上反应了一代荣昌陶手艺人的坚守。
70年代荣昌陶因为市场进步等原因,手艺量减少,陶瓷厂也倒闭了。自从荣昌陶转型后,发展的趋势就逐渐明朗了起来。到目前在荣昌区安富镇上,大约了1000人从事安富陶器的制作与加工销售,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室于销售店铺。荣昌区人民还在近年修建了荣昌陶博物馆、安陶小镇、陶宝古街等景点以吸引游客,进一步宣传与发展荣昌陶。目前荣昌陶博物馆已经成为了4景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去荣昌,学习与传承做陶的技术。目前做陶的人里面,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年轻人,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梁先才说到。(通讯员 赖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