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高公博:专注黄杨木雕52年 走出人生的大刀阔斧

※发布时间:2016-12-18 17:13: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魏一晓/摄

  【人物名片】

  高公博,1949年出生于乐清柳市,1965年开始从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艺术,1988年被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

  浙江在线12月7日讯专注一项艺术52年,是什么境界?

  对于高公博,黄杨木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不分彼此。

  清代戏曲家李渔将黄杨木喻为“木之君子”,所以高公博说,他是与君子交流,不是与木头交流,每一棵黄杨木都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走进它的心中,是他的责任。

  我们的采访在位于乐清的高公博大师工作室进行,大师煮一壶清茶,一边观其舒展,赏其翻滚,一边将他“精雕细刻中蕴含大刀阔斧”的人生故事缓缓说来。

  开拓创新

  寻找“似与不似”的魅力

  从1965年入行,高公博从传统起步,学习黄杨木雕,当年共同学艺的16个师兄弟先后都改行了,坚守下来的,独他一人。

  他形容自己是一个“不安分、喜欢动”的人,所以他的作品总有自身特有的灵性。业内人士都知道高公博开创了仿古木雕(圆雕)、根雕、劈雕“三级跳”的艺术创新,被《人民日报》誉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而在这光环背后,他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

  传统的黄杨木雕追求精雕细刻,他不满足于此。1986年,著名美术评论家李绪萱的一句话,开启了高公博的探索之路。他说,要创新就要跳出黄杨木雕本身,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在中国画的泼墨法中寻找灵感,在“似与不似”中寻找新的艺术形式与手法。

  那么,如何打破黄杨木雕作品的“面面俱到之似”,然后在其“不似”中,寻找“似与不似”的魅力?高公博受到启迪,他想到用火去烧出那种“不似”,他点燃木料,把酒精从两米多的高度往下倒,没想到火焰直冲而上,很快点燃了瓶身。他一急连忙甩掉酒瓶,岂料酒精四处飞溅,洒到了他的头部和身上,那一次他险些毁容,眉毛没有了,头发被烧了大半,脸上也被烧伤。

  事故后高公博还在琢磨,既然烧不成,不如劈开试试,于是去仓库找到一块废弃的材料,结果劈开来让他大吃一惊,“劈纹的弯曲里面,就好像一个流动的生命!”黄杨木的劈纹舒展空灵,自然成趣,有一种人工难以企及的天然美。

  这一劈,不仅劈开了一个深藏不露的美学世界,更劈出了他的新天地,“我感悟到这就是生命,因为在我与它对话的时候,君子的风度就在劈纹里面出现了。”

  历经二十年

  终获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

  几乎每隔十年,高公博都有一项新的艺术创新;然而,为寻求社会的理解和接受,他等待了更长的时间。

  开创了劈雕艺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未获人们认可,许多人觉得他的作品稀奇古怪。因为从古至今,黄杨木雕都是在木的表层雕刻的,别人都是严格按照传统的工序去做,从选材、敲坯,到实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到最后是上油漆、配底座;他呢,劈雕一上来,就把所有的工序都推翻了,唯一留住的就是雕刻的技巧和敲坯的技艺。

  除了劈雕,他还首创了根雕、意雕。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作品,在很多传统的匠人看来,他的独辟蹊径,实则是对传统的反叛,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导向”有问题,没有教给后辈正确的工序和路径。

  然而高公博说,真正的工匠是探索中的工匠,而不是在传承中复制的工匠,更不是制作中的工匠。他不仅始终坚持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希望后辈能够继承这种探索之风,勇于打破常规。

  2013年,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温州市政府等在北京举办高公博艺术成就展,我国文化艺术界、工艺美术界20多位高层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高公博在继承木雕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称:“他的根雕化腐朽为神奇,是一种发现和创意。劈雕和意雕是从自然的鬼斧神工升到人为的一种鬼斧神工。”著名艺术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更是写下九个大字,评价其作品“高而尚、公而开、博而精”,将自己的认可和赞赏刻在他的名字中。

  高公博把这看作是业内最高层级专家对他的一次正名,“外界从不理解到理解,我经历了20年,终于得到了国家权威人士的肯定!”我们从此知道,高公博有精雕细刻,更有大刀阔斧;他在精雕细刻的基础上,走出了人生的大刀阔斧。

  收集“百国之木”

  以木的眼睛感悟世界

  今年,高公博68岁,盛名之下,他给世人的惊喜仍在继续。

  五年的时间,他收集到了来自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种优质木材,加拿大的椴木、坦桑尼亚的乌木、印度尼西亚的檀木……用这些不同国家的特有木材一一雕刻所在国家的人物形象,他称之为“百国之木”计划。

  在他的工作室内,已经完成的21个人像雕刻作品一字排开在展示台:来自柬埔寨吴哥城的姑娘笑容迷离,奥地利女孩身姿曼妙,在这些人像中,有的质朴,有的妖娆,高公博利用木质的不同色泽、不同纹理,结合不同国家的风情,以不失水准的刀工将每个人物拿捏得恰到好处。整个展示台仿佛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木与木的交流中,各国的人们在此相视而笑。在那些尚未雕刻的木材底座或者背面,他细致地备注了地区、品名、科属。

  为了收集“百国之木”,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第一时间去树林或公园,看看有否合适的木材。很多朋友知道他在做这件事,都自发地帮他带木材,还有一位葡萄牙的朋友在来中国交流时甚至将自家后院的树锯下一段带给他,足可见他的个人魅力。

  现在的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高校讲课,给大学生、木雕传承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之余,他希望通过“百国之木”计划,让青少年放开眼界,以木的眼睛,去了解各个国家,与木敞开心扉,真正走进它的内心。

  近年,他还有另外一件痴迷的事——书与画。从小练就的书画功底,加上勤奋不倦的锤炼,其书画作品令许多资深的美术家和艺术评论家感到惊讶。每天早上6点开始,他都保持两个小时的晨习,一张字,一幅画,从中挑选两幅发在微信朋友圈,希望众友指正,至今已坚持1200多天。这些作品往往气韵灵动,不拘于形,虽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他说,对于艺术上新的尝试,将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追求。

  【高公博艺术感悟】

  ●我已习惯和黄杨木换位思考,我就是黄杨木,而黄杨木就是我,只有这样,我的每一件作品才能都有灵性,因为它不是黄杨木雕,它就是高公博。

  ●真正的木雕,是走进它木头的内在,走进它的心里,融合在一起,取得共同语言,去开发它,不断地使它的生命生发出来。

  ●好多人都说,传承是接过前辈的技艺,然后传给下一代,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要在接过前辈手艺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造、创新,用力向前推动,推动才是我们的目的。

推荐:

关键词:黄杨木雕简介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