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王敬民,号“一刀”,出生于木工世家,现为“王一刀”木雕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区级“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原木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技术总监、河南省建设文化协会嵩山木雕艺术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将一块平淡无奇的木头制作成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这其中需要花费多少心力,或许只有手艺人才清楚,看看“木雕”手艺人们双手厚重的老茧,便能知晓“木雕”手作的艰辛。“木雕”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瑰宝之一,更多在于其凝聚的手艺血和人文底蕴。
“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木雕’手艺人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这其中除了,更需要对‘木雕’的热爱和专注。大把的时光在一刀一笔中流走,‘木雕’创作的整个过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更是一种磨砺、一种享受。”王敬民说道。
王敬民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艺术,特别是“木雕”技艺。1987年,王敬民拜“木雕”艺术家胡正团老师为师,学艺三年,并于1991年正式开始自主创作“木雕”之。他游历了祖国,靠手中一把雕刀访师拜友,博人所长。在长年的艺术探索中,王敬民的技艺不断提升,还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木雕”风格。其作品内涵丰富,神型兼备,雕刻梅花堪称一绝,被业界人士称为“王一刀”。
与木为伴,在行刀运凿、打磨抛光间不断磨练技艺,这注定是孤独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学习和从事“木雕”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而在从事“木雕”创作的30余年间,王敬民收取、教授全国各地上百人,创作作品上万件,并远销东南亚,为“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天天向上 蒋梦婕
一件件“木雕”作品的背后是王敬民对生活、对美好的深刻理解。他不仅让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走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文化,在滚滚非遗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