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宋代禅大师青原行思充满禅机的哲思,也概括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2017年10月16日,在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开幕的“我们画过的石膏像——艺术展”同样以一种崭新的视觉方式,诠释了这一——看上去是一尊尊冰冷无奇的石膏像教具,而随着人们的拉伸扭动,又变形成流动的纸艺,在这一系列互动和时空变幻之余,纸张重新合并,又以那安静泰然的方式与观众相视,却已然满载了许些惊叹与,更多的思考与启迪,以及,你我手上心间的温度。
本次展览展出的12件纸艺术作品都是艺术生最为熟悉的石膏形象:《马赛曲》《大卫》《罗马青年》《阿古丽巴》等。“它们都是古代雕塑的经典式样,在美术教育课程中被用于素描基础训练,当阳光漫过画室的窗棱,映照着石膏模特的面孔,绵长的记忆随着铅笔的沙沙声慢慢流淌。我尝试用最温和的方式靠近那些时光,用最熟悉的材质——纸,来重新雕塑这些教具,重拾它们在我心中的记忆。”谈及这批作品的创作 ,格外深情。
“通过纸张的粘合、切割、打磨而塑造的雕像,虽然在静态下它们的轮廓、颜色并没有改变,看似‘徒有其表’而被错认为‘石膏像’,但内在却有了质的变化,人为的参与使凝固的造型转变成为可以拉伸、扭转、变化的可动雕塑,改变了原本静态的空间和体量,也改变了我的记忆。”
军事博物馆创作员勤先生致辞,“纸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文本,洪波将这一文本和的石膏像建立了一种当代的对话和关联。”
的确,从坚硬到柔软,从静止到动态,具的模型到基于中国传统纸张的再创造,的作品构思巧妙而技艺精湛。“洪波的作品是观念和思想上的创新。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无论是材料、工具或是样式,他了既定的视觉惯性,从而激发更多的思想维度和认知解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协副李翔在开幕式发言中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认可。
“我的大于我的好奇。”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在参观展览时甚至不敢轻易与作品互动。“看到这个‘画室’(展厅的呈现方式)我非常。我们是百年师范大学,自然也希望培养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构和结构世界的人才。当今大学教育的通病是传承有余,创新不足。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仅是美术专业的,不仅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而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学提出了师范生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阐释世界的设问和思考。”
“造纸术本来是中国的发明,但我们不能总居于过去的文明用以自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四大发明在自己手中有新的应用,或是造出更多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发明与。我们一直认为,纸张作为一种载体是需要书写的。那么这个文本的生命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便看到了纸张的另外一种生命形态,这是这一文本的生命,解构并重新结构的生命。”
正如于丹教授所言,人们想到坚硬雕塑的“柔软”,会首先想到米开朗基罗的鬼斧神工——那柔软的衣褶和惟妙惟肖的神情从冰冷的大理石中浮现出来,栩栩如生,被赋予人文的温度和肌理质感。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呢?
今天,我们似乎依然找到了答案。用纸来表现这种坚硬,用流动来解构固有的概念,用过程和时间来打破空间的不变造型,所有这些貌似冲突的元素在他的手中都得到了实现。
“所以我说,洪波的作品是极具启迪性而令生的——他我们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是应不断思考:它们是否还有重新被阐释的可能?也许只有给予它们新的可能,才会带界的转变。中国和世界都需要这种变革思维,需要年轻的创造者去让我们给未来留下骄傲的资本。从熟悉中见陌生,用已知创建未知,给世界一种新的惊喜,给世界一抹灵动的活色生香,这便是艺术带给我们的爱、温度与质感。感谢洪波!”
思想的交融,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更离不开师生的对话与探讨。展览开幕后的何思敬讲堂亦成为艺术家与师生观众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和交流平台。以“认知传统与艺术创新”为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展览作品及对于传统与当代的认知,得到了在座听众的广泛认同。
据悉,本次展览由韩慧荣策划,北师大艺术与设计系主任古棕教授主持。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协副李翔,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解放军出版社总编许向群,八一美术馆执行馆长方,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崔光武,军事博物馆创作员勤等嘉宾纷纷出席开幕式。
中证公告快递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