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我是城市的“美工

※发布时间:2016-11-1 9:27: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77年

  1993年

  2000年

  2005年

  2014年①

  2014年②

  1977年

  王铭(左二)在北京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与同行合影。

  1993年

  王铭为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外事接待厅创作浮雕。

  2000年

  王铭为国外客商赶制浮雕作品。

  2005年

  王铭创作的街景雕塑用于天津街改造工程。

  2014年①

  王铭至今仍保存着《希望》雕塑的初稿小样。本报记者钟启钢摄

  2014年②

  历经30余年的时代变迁,《希望》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精神的代表。

  本报记者钟启钢摄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文/图本报记者钟启钢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有两座城市雕塑曾给大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座是儿童医院门前母亲托举婴儿的雕塑,另一座则是奥林匹克广场上高达10米的足球运动雕塑。这两个雕塑一个名叫《希望》,一个名叫《拼搏》,它们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今年68岁的雕塑家王铭。

  时隔30多年说起《希望》,王铭依然记忆犹新。作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希望》有两个小秘密是不为人知的,其一它的“故乡”并非在大连,其二雕塑中母亲的胳膊在完工后曾经“脱臼”过。说《希望》没有诞生在大连,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连在材料和石雕技术上都不具备条件,只能由王铭设计出样稿后送到河北,请当地的石雕工人历时百余天才制作完成。而《希望》胳膊的“脱臼”则是因为几个年轻人醉酒后打赌看谁力气大,结果被硬生生地掰断了,之后王铭又重新做了一条新的接了回去。《拼搏》是王铭雕塑生涯中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件作品。2004年盛夏,王铭领着30多名工人在玻璃钢厂顶着高温足足干了3个多月才制作完成。这座雕塑难就难在体量巨大:除底座外净高达10米,雕塑的脚和足球直径都超过1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大连之最。

  王铭从事雕塑是受父亲影响,他的父亲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如今王铭的儿子也子承父业,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学成回国,在大连民族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王铭的人生经历了大时代的一次次跌宕起伏。上世纪60年代初,王铭的父亲因为中学美术课被取消,走下十二中学的讲台去了大连贝雕厂工作。之后时间不长,王铭也从鲁迅美术学院退学进入了贝雕厂。1969年,王铭的父亲在“文革”受到冲击,全家去了庄河务农改造。上世纪70年代初,本以为这辈子都要消磨在田间地头的王铭接到了市总工会的调令,他得以回到大连市内从事美术培训和展览工作,王铭在总工会一干就是10年。上世纪80年代初,依然惦念着艺术创作的王铭申请去了二轻局工艺美术公司旗下的石膏工艺品厂。在担任技术厂长期间,王铭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开发了金丝绒画和石膏模特两种新产品,从而让石膏工艺品厂在短短一年内扭亏为盈。一年后,王铭被调到工艺美术厂担任技术厂长,这期间他创作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长,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大潮中工艺美术厂被拍卖,王铭只能转投省外贸一家单位栖身。在那里呆了4个月后,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王铭辞职下海创办了“王铭艺术雕塑工作室”。在当时,这种以人名为注册名称的公司屈指可数。公司注册后,订单纷至沓来,他陆续承接了许多城市雕塑的创作,为城市留下了很多为人称道的雕塑作品。用他的话说,过去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一个美工,而我呢,就权当是大连这座城市的美工吧。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王铭依然创作激情不减,近一年多来他一直都住在工作室,晚上经常要工作到10时以后,“现在社会对城市雕塑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的年纪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现在就想把心里不断涌现出来的构思和创意都做出来。”

  住手!杭州西湖边超萌小松鼠已被喂撑

  探访重庆世界第一水下遗址博物馆

  哈尔滨办睡觉大赛室外比赛评委冻得受不了

  下车买杯奶茶的功夫爱车就这样了

  浙江大妈秀水兵舞贝雷帽超短裙皮靴袭来

  泰国餐馆大妈在地上积水中洗锅碗

  68岁英国富豪欲娶35岁新欢或将花费30亿离婚

  都是大长腿!委内瑞拉小姐选美大赛

  对“饲料稀饭”事件不应想当然

  别让陪产假又成“镜花水月”

  强化党的建设,助力国企改革

  “造假索赔”不是职业打假新标签

  小学生“踢假球”背后的“真问题”

  原创乃是文艺创作高峰的底色

  莫让团队游成为国人伤痛

  别让“免费”撕破文明的外衣

  用党的领导唤回国有企业发展的春天

  提升四种能力,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推荐:

关键词:石膏工艺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