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3月4日消息(记者徐志强葫芦岛台记者杨英俊)小时候喜欢临摹小人书;长大了喜爱制作玻璃钢、铸钢雕塑;后来又把心思放在泥巴上,12年捏了千余个泥塑,四大名著里的人物大都捏个遍。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可他却要坚持把泥塑进行到底。
闫秋成今年67岁,家住辽宁兴城。7岁时邻居叔叔看小人书。他抢过来没看几页又被抢回去,很是失望。当时没钱买小人书,怎么才能有一本?闫秋成决定临摹。邻居家小人书放着没人看时,他借来照着上面人物、风景画起来。一来二去画得越来越像,大家都夸他画得和小人书里的没啥两样。
得到大家赞许,闫秋成心中很有成就感。此后,他在绘画道路上动力十足。虽然没上过美术专业学校,但他有股钻劲儿,遇到不会的琢磨不好就向他人求教。凭借苦干实干和巧干,他的画技突飞猛进。由于酷爱绘画,画起来经常忘记吃喝,后被人称为“画痴”。有一回村里组织锄地,刚开始干活儿时,闫秋成还能跟大家一起忙乎。十多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蹲地上用树枝画起田野风光来。等他画完,其他人已到了地的另一头儿。
回到城里工作,他仍不“安分守己”。有一次没画纸了,索性将屋里窗帘当画布。结果一幅活灵活现作品展现在窗帘上,大家以为是从商店买来的。
绘画小有成绩后,闫秋成将目光瞄向了雕塑。后来,他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玻璃钢、铸钢雕塑上。
2004年,闫秋成到兴城市望海乡采风,发现那里有一处天然粘泥很特别,河水冲积而成。因这种泥属黏土,不仅细腻,色泽柔和,而且晾干后没有缝隙、不干裂,特别适合捏泥人。“早就听说过中国有‘泥人张’、‘泥人王’,这种民间技艺在兴城也应该有,我就想成为先吃螃蟹的。由于喜欢泥巴,浑身弄得哪都是。家人很多都不愿意让我鼓捣这玩意,可我认准的事情几头牛也拉不回来。后来亲戚也就不说了。”
一捏起泥人来,闫秋成整个身体都活跃起来,也有了精气神儿。有时捏泥人兴致高,时常忘记吃饭,气得老伴为此没少说他折腾人。
旅游季节有游客反映,兴城古城文庙有些地方空旷,与当地厚重历史文化不匹配。当地文物部门请他发挥特长,捏些明清时期在兴城历史上比较有名人物,充实文庙文化空间。
兴城市文物部门退休干部常德义根据县志及其他史料,整理出来58名名宦祠、乡贤祠人物。其中包括巫凯、袁崇焕、吴三桂等人物肖像和史料。随后,闫秋成开始泥捏这些名人。如何将历史人物的英勇、正义、刚直不阿等形象完整表现出来,这并不简单。为此,闫秋成经常浏览史料书籍等,还在网上汲取营养,尤其在人物眼神、面部表情上花费心思,以使这些历史人物更契合当时人物特点。
闫秋成说,捏泥人大体分和泥、捏人、阴干、打磨、喷漆、做旧等,捏的过程较难把握,尤其是神韵得用心揣摩,每一个细节都要精致。捏人所用的工具有木制刀、叉子、砂纸等。大批制作泥人时,像耳朵、发髻等这两个没有肌肉感的地方要用模具外,其他部分全是手工。眼睛、鼻子最难拿捏。五官分布确定后,只要把握好人物的外形、性格特征,差不多一天时间,一个人头部就捏成。
在十多年捏泥人过程中,闫秋成捏了上千件作品,《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里人物几乎全捏过,这也让其泥捏技艺越发得到提升。最近两个月,他刚把与兴城有关的58个历史人物全都用泥巴捏完。业内人士看后竖起大拇指,认为和人物所处朝代背景相匹配,和发生在人物身上历史事件相吻合,很好诠释了“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爱民如子、抵制贪腐”等正义形象。
得知古城文庙里缺少一尊《孔子行教图》。前不久,闫秋成开始用石膏创作,目前头像已完成,身体部分再过几天也差不多。“这件作品跟孔子真人大小相仿,力求让观看者在雕塑旁边有种走进历史的感觉,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学识,领略其敦敦教导、诲而不倦的风采。”
为做到形似和神似,闫秋成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行走路线、讲学地点、手拿竹简的样式等。闫秋成说,目前国内用石膏雕塑的《孔子行教图》大都七八个人,他准备将上面30多个人全部雕出来。为克服“石膏真人”雕塑重缺点,有些部位如脑袋等采用空心。
记者看到,闫秋成所捏的泥人外形不仅惟妙惟肖,神态动作勾勒得栩栩如生,尤其嘴巴、眼睛和鼻子等部位拿捏准确,几乎和画像中人物一般无二。闫秋成泥捏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展览深受好评,被赞誉为“泥人闫”。
闫秋成捏泥人简直着了魔,患有脑梗刚好转回家养病,他的手又开始痒痒。与刻刀和黏土为伴,仿佛忘记自己是个病人。“我和泥土都有了感情,非常愿意享受这种乐趣,捏起泥人我浑身有劲儿。”
闫秋成捏的泥人少部分送给友人、亲属珍藏,大多数放在工作室。泥人都放在裸露地方,即便风吹日晒,也不褪色,不开裂。
独自坚守着捏泥人这项民间手艺阵地,每天和这些表情丰富的泥人打交道,之前闫秋成并不寂寞。但渐渐随着年龄增加,他感觉有点儿孤独。“人不服老不行,我的手有些不太灵活,眼也花了。眼瞅着这手艺失传,我不甘心。希望有人喜欢这种泥捏技艺,我免费教学,把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闫秋成说。
推荐: